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心理勵志
  3. 快樂學
全站分類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丟掉教人快樂的方法!找到自己獨有的快樂

Wie Sie unvermeidlich glücklich werden: Eine Psychologie des Gelingens



定價:300元 
優惠價:79 237元    
  無法購買





內容簡介

德國出版兩個月實際銷量超過100,000本!
★這不是另一本教你「刻意追求快樂」的指南書!


你相信,快樂無所不在,還能不求自來嗎?
應該有超過九成以上的人都不相信吧!
如果你也不相信,那本書正是為你而寫!
但要怎麼做,才能讓快樂無所不在、不求自來呢?


德國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暢銷作家曼弗烈.呂茨(Manfred Lütz)發現,
現在每個人當有壓力或負面情緒時,會想辦法迅速得到快樂,
例如:喝酒、嗑藥、賭博、性愛……但這些快樂像玻璃一樣易碎,不是真快樂。


呂茨認為,人的不快樂,都是自找的
因為大家都在追求眾人認同的快樂,這樣做只會把快樂推得越來越遠。

如果我們想要快樂,可以先聽聽哲學家怎麼說——
.蘇格拉底:真正的快樂不是一時的感覺,而是透過哲學理解真、善、美
.柏拉圖:要學會區分由財富、權力和聲望堆砌出來的假快樂
.亞里斯多德:人不可能單獨快樂,家人、朋友也要一起快樂才行
.康德:反對記帳式的追求快樂,越追求,所得到的滿足就越少

但有人會質疑面對死亡、苦痛、爭戰和罪責的極端狀況,怎麼還能快樂?
.死亡無可避免,無盡的生命,一切都變得無聊透頂
.從苦痛中看見超越自己的意義,才能承受快樂
.思想爭辯、戰爭、衝突,反而讓身體釋放快樂的元素:腦內啡
.快樂因面對罪責、真誠懺悔而生

最後,呂茨提醒,丟掉教你快樂方法的書籍吧!
因為當你照著書上的方法刻意改變自己,反而讓自己更不開心,
所以必須理解每個人的快樂,都是獨一無二、無法複製,
最好的辦法就是先認識自己,快樂的感受由自己定義,
不管在何時何地何種狀況,快樂就能不求自來!

作者簡介

曼弗烈.呂茨(Manfred Lütz)
他擁有醫學和神學博士,曾在德國波昂和義大利羅馬大學主修醫學、哲學和神學。自1997年起,他在德國科隆亞烈西安醫院(Alexianerkrankenhaus)擔任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

呂茨博士著有多本暢銷書,包括:《熱愛生活:反對飲食虐待狂、健康和健身狂熱》(Lebenslust - Wider die Diätsadisten, den Gesundheitswann und den Fitnesskult)、贏得德國柯林文學獎(The Corine)的《神:偉大的簡史》(Gott - Eine kleine Geschichte des Größten)、《你瘋了:不正常很正常》(Irre! Wir behandeln die Falschen, unser Problem sind die Normalen. Eine heitere Seelenkunde)和《大謊言時代》(Bluff! Die Fälschung der Welt)。

除此以外,他不僅是各方爭相邀請的演講人,同時也在數家跨地區報社擔任特約專欄作家。

作者序

【前言】 不追求眾人認同的快樂,才能真快樂

「教授,我們夫妻倆從來沒討論過信任的問題,你可以協助我們嗎?」這對夫妻滿臉期待地看著我。由於不久前他們剛閱讀了一本書,書中談及婚姻中的兩人必須無所不談,尤其是關於「信任」這個話題,因為信任是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我不知道他們是不是有什麼誤會,反正我竭盡所能,試圖將這個胡扯理論從他們的腦海中連根拔除。這對夫妻結婚超過三十年,一起歷經了風風雨雨的歲月,看得出來他們很相愛,也很體恤對方。但我實在不明白,他們怎麼會想到要來看心理醫生,因為完全看不出他們有心理方面的問題。然而媒體報導就是這麼危言聳聽,總有本事煽動民眾,讓人陷入不安,感覺自己好像有點不對勁。

事實上,如果夫妻嘗試透過對話來達到信任,反而會毀了彼此的信任。因為「我真的能相信你嗎?」像這樣的問題,不僅無法進行關於信任的討論,反而會終結信任。因此這麼做無疑是摧毀了雙方的信任基礎。假設對方回答:「是啊,當然;你怎麼會問這種問題?」,這時候另一方如果又一派輕鬆地追問:「那你說說看,昨天下午五點你究竟在哪裡?」,這時對方的反應一定是暴跳如雷:「我們結婚三十年了,我從來沒有變心過,為你付出一切,現在你竟然開始懷疑我」。這時另一方再回:「我只是問問而已。」也無法挽回局面,因為雙方早已經不信任彼此了,就算在談論信任之前,雙方異口同聲都說相信對方。

信任很重要,沒有最基本的信任,人不可能幸福。但生命之所以令人期待,正是因為我們無法預料什麼對我們最重要,我們也無法界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無法有所掌握。所以生命才會如此多采多姿,否則人生就只不過是一個設定好的無聊程式,一成不變地按照使用說明書來運作罷了。如果生命失去神祕感、個人特色、活力,那生命便了無生趣。

要信任一個人,必須和他面對面接觸,和他有互動,這樣才能確定雙方可以建立信任感。但與這個人互動後,也有可能會感到失望,因為發現對方根本不值得信任。但無論如何,只談抽象的理論知識對信任毫無助益。

或許這對來尋求諮詢的夫婦,他們只需要在一成不變的婚姻生活中注入一點變化就夠了。的確,有些婚姻經過了三十年,到最後會變得有點單調。啊!我當然不是指各位讀者,而是各位的鄰居或遠房親戚啦。很多伴侶的生活不再有悸動、不再有驚喜,甚至連架都不吵了。每當快要吵架時,不是時機不對,不然就是臨出門之際,根本沒時間繼續吵下去。如果有方法可以有效地製造吵架,該有多好。如果人類拜科技進步之賜,已達到無所不能的境界,但夫妻之間卻連區區一個小吵架的機會也製造不出來,豈不讓人笑掉大牙?沒錯,這種機會隨手可得,例如:就在遍尋不著好時機來吵架之際,老婆突然說:「你為什麼會愛我?」,夫妻倆激情的夜晚,隨著這個問句拉開序幕,隨後的混亂,想必不言而喻了。

假設這時老公一臉茫然,不發一語,老婆當然會暴跳如雷:「怎麼?你沒話可說嗎?我幫你煮飯、洗衣服,為你做牛做馬,而你對於我們關係最重要的這個問題,竟然無話可說?還好我問了這個問題!看來我們這幾年根本就是過著貌合神離的生活。你應該不會否認,這個問題很重要,根本不是什麼複雜的問題吧!不過就是六個字,你竟然不知道要怎麼回答!什麼話也沒有!我想我可以走了。」

第二種情況是,這位對婚姻很有一套的老公回答了老婆的問題。這老公太了解自己的老婆了,他絞盡腦汁,因為他非常清楚這個時候他必須說點什麼。有些老婆會跟老公說:「你就隨便說點什麼吧!」老公就真的隨便回答,例如老公就趕忙回答:「我愛妳,是因為妳有雙漂亮的眼睛!」,但這樣的回答也可能帶來難以收拾的災難:「只是因為我的眼睛?你太過分了吧!你想想看,我跟你一起生活了超過三十年,放棄了那麼多,把孩子養大,辛苦持家,為你做牛做馬,你就只想到我的眼睛?除了我的眼睛之外,我的頭腦之類的,竟然完全吸引不了你!那我乾脆送你一張我眼睛的照片,然後一走了之算了! 太令人訝異了, 真失望, 也很沒面子! 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這老婆說的也沒有錯,有誰甘心讓一個真實的人淪落到僅剩下項鍊裡的兩個圓形相片?如此一來,這場爭吵勢必永無止境,因為在這危急之際,老公一定試圖解釋他對愛的定義,然而這一解釋也將毀掉了所謂的「愛」。

愛確實很重要,卻不是純粹靠知識就能掌握的。所以探討愛情的書籍有可能危害到兩人真正的愛情。因為這類書籍會讓人誤以為,愛是一種經過學習就能掌握的科學或藝術,從此以後,我們就是自己愛情的主人,因為我們能精準地賦予了愛定義和概念。這麼想就大錯特錯了!正是因為愛無法掌握,愛是無法計算的,愛在出現的剎那間發光發熱,人們被它的光芒籠罩著,所以無法靠理論來掌握。

如果告訴相愛的人,這世界上存在著一種「理想的愛」,可能真的會嚇跑兩人的真愛。奧地利裔美籍心理治療師保羅.瓦茲拉威克(Paul Watzlawick)稱這種「烏托邦症候群」是一種傾盡全力和時間,全心追求一個無法達成目標的心理錯亂現象。世界上最陰險的事情,莫過於送給相愛的夫妻一本如何追求幸福婚姻的書籍了,而且還囑咐他們:「非讀不可喔!」那他們幸福的婚姻,很有可能很快就走到盡頭。因為他們原本的婚姻在和書籍中備受推崇的完美婚姻相較之下,只會每況愈下。前不久去世的天才社會學家烏爾利希.貝克(Ulrich Beck)說得對,這類指導性書籍,在德國打造了一條誤繆之路,很多讀者閱讀這類書籍後,盡信所謂專家的建議,就此失去了自信。這種後果絕不是那些談論愛情或婚姻指導書的專利。

許多談論「幸福」和「快樂」的指導書被過度期待,事實上與「不幸」的精裝說明書沒什麼兩樣。因為「快樂」來自於信任與愛,無法像哥德可笑的助手所想的,直接將它用書本型態,包裝成白紙黑字帶回家。

因此,本書絕不是指導書;相反地,它「反對」指導書,內容擺脫專業達人對定義和方法的吹毛求疵,只帶領各位有意識地追求自信人生和快樂。不追求眾人認同,刻板理想裡的「快樂」,而是為你揭露快樂的真面貌,也就是一種個人化,最適合自己樣貌的幸福。

譯者簡介

張淑惠
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德國慕尼黑口筆譯學院肄業,從事德文翻譯工作,譯有《愛,一切從簡》、《經濟蕭條中:7 年賺到15,000,000》、《VW 總裁心》、《集書人》、《成交!讓兩性都買單的行銷術》、《死亡閱讀者》、《GEIM 遊戲》、《猶豫藝術家》等。

 

書籍目錄

【作者的話】 快樂無所不在,是真的!
【前言】 不追求眾人認同的快樂,才能真快樂

第1章 這不是快樂,只會讓你失心瘋
1. 用這些方式追求快樂而上癮,只會更不幸
2. 靠運氣得到快樂,像玻璃一樣易碎
3. 製造快樂的產品、書籍、活動,只是徒勞無功

第2章 哲學家眼中快樂的各種面向
4. 想要快樂,多聽聽哲學家怎麼說
5. 康德重新定義了快樂哲學
6.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大腦研究就能解釋的

第3章 你的不快樂,其實都是自找的
7. 與快樂背道而馳的心理學理論
8. 羅得之妻症候群——不斷回顧過去只會雪上加霜
9. 烏托邦症候群——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注定失敗

第4章 人生無法避開的狀況,從中找快樂
10. 從現代哲學出發,回歸每個生命的獨特性
11. 面對死亡、苦痛、爭戰和罪責的存在
12. 快樂也存在於苦難的陰影中

第5章 快樂的人生不一定要功成名就
13. 一切以功成名就為目標,永遠無法滿足
14. 快樂極度個人化,想快樂,從認識自己開始
15. 在極端狀況下找到快樂來源,生命將不再陰暗

第6章 在極端狀況下真能快樂嗎?
16. 理性思考,無須怕宗教的危言聳聽
17. 從苦痛中看見超越自己的意義,才能承受快樂
18. 快樂因面對罪責、真誠懺悔而生
19. 爭辯、戰爭、衝突,讓身體釋放腦內啡
20. 死亡無可避免,卻是永生的喜悅
21. 沒有希望就不會有快樂

第7章 沒有一個人的快樂是一樣的
22. 快樂的感受由自己定義
23. 想要快樂,不必一直改變自己
24. 不認識自己的人,不會快樂

第8章 永恆的快樂可能追求嗎?
25. 無盡的生命,一切都變得無聊透頂
26. 快樂永遠都嫌不夠
27. 活在當下,跳脫時間的永恆快樂

【結語】 每個人的快樂,都是獨一無二、無法複製

精采試閱

想要快樂,多聽聽哲學家怎麼說
哲學是從大笑聲開始的。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Thales)剛剛又掉入噴泉裡了,因為他邊看著天空, 邊想事情, 不一小心就掉入了噴泉。泰勒斯身邊來自大拉斯(Thrace)的女傭見狀,不禁笑了出聲。她似乎覺得泰勒斯的行為太怪異。他正在思考,精確地說應該是他正在觀察這個世界,探究世界的真理,最後乾脆一股腦地坐在噴泉的地板上。「真的假的?胡說!」就像每次我跟克萊兒姑姑講述我們的哲學課一樣,她的反應總是如此。她常處心積慮地要讓我們這些都市人接觸大地。有一次我去看她的時候,她要我開車載她去田裡。到了那裡,她又要我將一桶堆肥載到另一塊田去。一週後,我開車載我的哲學教授去參加一場有關真理的會議,那時候真是太糗了,因為我的車經過了一星期了還是臭氣薰天。

大會上剛好有位和克萊兒姑姑一樣單純的自然科學家(這似乎是自然科學家的通性)發言,他斬釘截鐵地表示,只有可測量的東西才是真實的。但之後我的哲學教授走上講台,他一臉自信地說著,比利時安特衛普大教堂裡畫家魯本斯(Rubens)的《下十字架》、莫札特的《安魂曲》、還有人的快樂也都是真實的,但卻無法測量。這番話聽得連自然科學家也陶醉其中。不久後,克萊兒姑姑向我坦承,載運堆肥桶其實只是藉口,她只是想讓我看看糞叉長什麼模樣罷了。克萊兒姑姑不應該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泰勒斯的女傭也一樣。當泰勒斯聲稱自己能預言日蝕時,女傭笑得更大聲了。但他所預言的日蝕真的發生了,西元前五八五年五月二十八日,世界突然暗黑一片,同儕幸災樂禍的笑聲頓時鴉雀無聲,在靜默之中,唯一的笑聲來自於世界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

由於他的預測應驗了,因此大家開始對他說的其他事情深感興趣,諸如:一切事物及其隱藏在背後的原因、世界和生命的根本等等。這位哲學家對快樂也有獨到的見解,那就是:人必須要有健康、判斷能力和受過教育,才能擁有快樂。

哲學並非實用的學科或知識,它幫不了農事、畜牧,也對繁瑣的家事起毫無助益。但人們很早以前就認知到,深層思考有助於深入了解世界,進而有助於探索生命的價值。如果想要快樂,多聽聽像哲學家這樣的智者的意見,絕對無害。在漫長的哲學歷史中,他們發明了許多得到快樂的好方法。

泰勒斯只是個開始,柏拉圖後來說,當人類了解天體的運行,讓自己靈魂的運行和天體的運行達到平衡時,就能擁有幸福。所以說,某種程度上,快樂就在星辰當中。二千年後的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從中得出的結論是:「世界上有二件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在我心靈喚起的讚嘆和敬畏就越歷久彌新,那就是: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這句話說得太好了,但這麼想就真的能快樂嗎?

早期的哲學家很快就明白,真正的快樂與外表、財富、物質享受以及性無關,快樂必須來自於內在。靈魂如果不快樂, 人就不會快樂。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Demokrit)說,快樂是源自於靈魂的平靜與愉悅。另一位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klit)則說,如果快樂來自於肉體的愉悅,那麼當牛有很多豆子可以吃的時候,可以說牛是快樂的。古希臘哲學家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認為宗教偏激者達不到內在的平靜,是不快樂的人,這一點正好印證眼前的情況。但那個年代就有「自殺佈道者」稱號的黑格西亞斯(Hegesias)這種悲觀主義者。他們認為人根本無法快樂,因為靈魂受困在身體裡,而人的身體免不了會有病痛。當你感覺快樂的時候,悲劇就會接踵而至。所以,無所不在的不是快樂,而是不幸。對於兩百年哲學歷史的這種結果,泰勒斯的女傭肯定感到失望透頂,克萊兒姑姑的失望當然也不在話下。

第歐根尼和普羅提諾——一種避世的快感
亞歷山大大帝到希臘柯林斯(Korinth)拜訪錫諾普(Sinope)哲學家第歐根尼(Diogenes)時,他問第歐根尼:「你希望我送你什麼禮物?」哲學家對亞歷山大大帝唯一的請求就是「我希望國王能離開!」。因為如果第歐根尼跟亞歷山大大帝要求一個小禮物,那他的人生無異是個大謊言。因為第歐根尼以有別於伊比鳩魯的方式教導信徒如何達到快樂。在伊比鳩魯的講學花園裡,信徒學習如何文明地滿足自己的需求,但第歐根尼則不同,他教導信徒根本不要有任何需求。第歐根尼住在一個木桶裡,他就像現代人說的表演藝術家,他生活在他所傳授的理念中,在生活中實踐他的理論:絕對極端的無欲無求。雖然蘇格拉底也曾說過:「不管東西有多麼多,我都不需要。」

第歐根尼身體力行,過著反傳統的生活:他在桶子裡吃飯,做著一般人不會做的事情,他顯然也在桶子裡解決自己的性,這也是一般人不會做的事。另外,眾人也紛紛議論著,他甚至連洗澡的慾望和需求也沒有,也不會有人去煩他,找他說話,因為他的周遭臭氣薰天,沒有人能夠久留。桶子生活外面的任何狀況都影響不到他,就像他所講學的內容,每個人都帶著自身得到快樂的條件。德行能讓人找到快樂和幸福,這點他和蘇格拉底的想法一致。第歐根尼對於快樂與否的想法,雖然不像「自殺佈道者」黑格西亞斯那麼悲觀,但令人滿意的人生真的存在嗎?這點他也頗為存疑。快樂和幸福充其量只存在於木桶裡,但有誰想要這樣的快樂呢?

希臘人在追求快樂這件事上,展現出動人的精神力量。他們反覆綜合地思考,以原始和文明的方式鑽研,一下子達成共識,下一秒又強烈地互相矛盾。從柏拉圖在祝福群島上的抽離式快樂,到伊比鳩魯氣氛愉悅的講學花園,一直到第歐根尼臭氣薰天的木桶,他們幾乎什麼都嘗試過了。直到今日,沒有任何一個學派遭到反駁,因為偉大的哲學總是具有啟發作用。但現在還有多少人期盼從城邦、柏拉圖的理想國或亞里斯多德的實務國家得到快樂?還有多少人願意像齊諾一樣,過著自制的生活以及隨著自由心意死亡?伊比鳩魯迄今還是追求生命樂趣者的神祕典範嗎?究竟我們從古希臘哲學家身上學到的,是否真能讓我們感受快樂無所不在呢?

快樂極度個人化,想快樂,從認識自己開始
我的朋友布克哈德(Burkhard)是重度弱智患者,無法正確講出完整的句子,但他的人生很成功。如果讓他和二十位憂鬱的德國東威斯特法倫(Ostwestfalen)人在一起,二十分鐘後,他就能讓他們的心情全變好。

三十多年前,因緣際會之下,我在德國波昂成立了一個團體。這個團體成員包括殘疾和一般的青少年,布克哈德是這個團體的開心果。這群年輕人於一九八一年,在沒有專業人員從旁協助的情況之下,前往羅馬參加「國際殘疾人年」大會。聚會結束之後,大家各自分飛,但這群年輕人的情誼卻沒有結束,他們之間建立了友誼,約好了以後要定期聚會。每次聚會時,成員又帶來新的朋友,於是演變成今天這個團體。這個團體的最大特色不在於殘疾人士,而是有很多前來關心這個團體的一般人士。我相信,他們之所以會來,是因為殘疾人士比我們一般人來得有趣。他們的身體雖然有所限制,但他們所經營的人生比我們一般人來得成功,因為我們經常在追求成功的壓力下,在生活中疲於奔命。而殘疾人士更明白自己存在的極限,我們一般人遇到存在的極限時,往往被嚇到瞠目結舌。因為我們也有能力的限制,也和所有人一樣需要協助,只是我們常忘了這一點。然而人如果看不見這種極限,他的人生也不會成功。

不欺騙、不操弄,依據自己能力生活的人,才能經營出成功的人生。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特性,與地球上其他六十億人完全不同的特性。人如果想要快樂,就該嘗試自我認知並了解自己的使命,進而發掘人生中的機會。別人給你的建議,不會讓你快樂,因為快樂來自於內在的自我認知和寧靜。但該如何確實自我認知呢?現代心理療法的認知方法是,不再關注在病患的不足之處,也不再只是追究原因。要經營成功的人生,不能只著眼於自身的錯誤,而更應該將重點放在在自身的資源和潛能、力量和能力上。上一次感到快樂是什麼時候?我當時做了什麼?或許我該再做一次,這樣才能讓人生更美好。但快樂是一種對成功的喜悅與快樂,以這個角度來看,快樂的人生是極度個人化的事,別人的快樂不會和我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快樂一模一樣。

在極端狀況下都能找到快樂,生命將不再陰暗
顯然地,透過粉紅色眼鏡看人生,無法使人生更美好。人的一生總有各種不同的晦暗、問題和限制。但是回憶過過去的快樂時刻可以讓人感到幸福。所以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尋找自己內在的力量,就能有效地脫離困境,解除危機。但這並不表示你的整個人生就此成功。如果當你在成功的片刻裡,還不時地沉默且恐懼地望著生命中無可避開的死亡、苦痛、紛爭和罪責,你就無法經營一個快樂的生活。人類內心深處的感性,如果沒有外在言論干擾的話,我們下意識不時會感受到卡爾.雅斯佩斯所說的不可避開的不安。我們若不正視這些問題,就無法感受到真正平靜、自信和深層的快樂。沒錯,我們或許時有成功,甚至成功的時間還頗長,但絕對沒有無憂無慮的快樂。因此,我們必須正視在這些因素之下,能否以及該如何擁有真正快樂的問題。

這二個問題的答案都頗令人震撼。如果我們在面對死亡、苦痛、爭戰和罪責存在的同時,還能找到真正快樂的方法,而非一般業餘哲學家所說的那種快樂那應該就是快樂無所不在的真正方法。本書內容至此會出現一個很大的轉折,本書從一開始古希臘哲學家的思想到現代心理療法,我們蒐集了許多關於快樂與不幸的知識。接下來的部分就是各位讀者的切身問題了。如我所說,每個人無可避免地都會遇到以上的問題,但不僅如此,不管願意與否,你都必須回應這些問題。你也可以選擇沉默,因為沉默也是一種答案。如果生命是永恆的,那麼這些問題的回答可以無限期推延。但我們終有一天會死亡,因此每個剎那都是不可逆的,每個時刻對我們來說都是最重要的,尤其是正視這些無可避開的問題。

除此之外,在有生之年所有我們做與不做的,都無法彌補了。無論當下的決定是什麼,我們都再也無法改變它們。如果今天在路上看見了某人,理該對他微笑致意的,但我卻沒有,那麼我再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只能明天再對他微笑致意。但明天或許就太遲了,也許因為我,今天對他來說,已經成為悲哀的一天,再也無法逆轉。有些人因為對某些人感到失望而自殺,留下來的人因此終身懷抱著罪惡感。奧地利作家史蒂芬.茨威格在他的小說《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Brief einer Unbekannten)中描述,一名年輕女子愛上了一位年紀較長的男子,經常注意著他的一舉一動,但卻沒讓男子知情。一直到女子去世後,男子才知道這一切,男子雖然不曾經歷女子信上所說的一切,但他一輩子也忘不了她。

我們無法躲避存在的事物,人類存在的不可避開性因素,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且無可逃避,必須經歷的存在震撼。但我們一旦能在卡爾.雅斯佩斯所形容的,不可避開的極端狀況中找到快樂的來源,那麼生命將不再那麼陰暗可怕,我們也能在存在的深處找到無所不在的快樂。這不是什麼戲法,而是深層問題的嚴肅答案。要證明這一點,單單說明解釋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嚴格檢視,在面對死亡、苦痛、爭戰和罪責時,人是否真能感到快樂和幸福。

丟掉教人快樂的方法!找到自己獨有的快樂

關閉視窗
  • 107010101132.jpg
  • 107010101132_01.jpg
  • 107010101132_02.jpg
  • 107010101132_03.jpg
  • 107010101132_04.jpg
  • 107010101132_05.jpg
  • 107010101132_06.jpg
此功能目前限定會員使用,請先登入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