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下詞彙是幫助思考的最佳工具
也許你會說:「再怎麼想,也還是不明白。」
甚至抱怨:「就算想破頭,也想不出個所以然。」
其實說穿了,根本是替自己不想動腦思考找藉口。
我們在做比較複雜的計算時,通常會怎麼做呢?因為光靠腦子根本無法計算,所以通常會用紙筆寫下來或是計算機。
思考一事也是如此,要是沒有工具輔助,便無法按步就班地思考。
那麼,我們思考時會使用什麼工具呢?就是詞彙。人類只有使用詞彙時,才會認真思考。
雖然我們也會楞楞地想事情,但這不是思考,因為楞楞地想事情時,腦子裡只是排列著好幾個想像的圖案與印象。
因此就某種意義來說,人類只有使用詞彙時,才會「思考」。
那麼,到底該怎麼做呢?方法很簡單,使用詞彙就行了,也只有這方法。具體來說,就是先寫在紙上再思考。
這麼一來,將會發生不可思議的事。
明明昨天還搞不懂的事,突然恍然大悟;明明遲遲無法做出結論的事,自然得到結果。
這就是思考之後得到的鮮甜果實。
了解詞彙的正確含意
假設有個不知道「吃」這個字眼的年輕人,只能用「通過喉嚨」一詞來表達,你覺得呢?
同樣的,有不少年輕人不曉得「躊躇」、「猶豫」等詞彙。
他們不知道這樣的說法與概念,只能用拐彎抹角的方式來表達一件事。
自然無法馬上察覺別人有著「猶豫」這般微妙的心態,也就成了溝通的障礙、理解的障壁。
我們嘲笑那些不曉得如何運用詞彙表達意思的年輕人,批評他們「腦袋空空」、「不愛讀書」,其實我們自己對於詞彙的表達也高明不了多少。
譬如,你知道下列詞彙的差異並正確使用嗎?
永久、永遠;欲望、欲求;愛情、情愛;牧師、神父;單行本、文庫本;食材、食糧;知識、智慧;有機的、無機的;議員、代議士;學子、學生;慟哭、號泣;選擇、選拔;重量、質量;魂、靈;足、腳;思想、哲學;同情、憐憫。
這些只是常用詞彙的一小部分而已。
若我們無法清楚區別,便只能曖昧地使用這些詞彙。
若不曉得詞彙的正確含意,當然無法正確理解你所聽到、看到的事,也就無法正確地表達。
同理,無法正確理解這世界,便無法正確傳達自己的意見。
可想而知,於是只會產生誤會、失敗、無意義的期待。
無法正確理解詞彙的含意,就無法清楚瞭解自己
我到現在仍然無法完整看完一份報紙。
雖然能夠大概抓住字面的意思,卻無法什麼都不查證地完全理解一篇報導。
例如,報導中出現地名,卻無法馬上知道該地名位於哪裡、規模多大等,故為求理解一定要查地圖。若跟歷史有關的話,還要調查所屬年代、位於何處等資訊。
其實不只報紙,聽別人說話時也是如此,一般都抱持聽懂大概意思的心態,不會想去理解對方話中的細節部分。
也就是說,就算想要理解,但因為清楚對方的意圖與立場,所以不想深究對方傳達的內容。
吃飯閒聊可以如此,但面對社會重大議題時,若仍抱持同樣的態度,不但無法清楚理解相關資料,也無法釐清事實真相。
現今社會趨向兩極化,教養水準較低的一方多是抱持不求甚解的態度,敷衍地看待一切。他們沒有一定程度的知識與經濟能力,也就欠缺適應社會環境改變所需的智慧。
總之,一切皆成立於社會一詞。
詞彙是一項跨越個人差異的共通工具。詞彙就是力量,因此要是對詞彙沒有基本理解,不用說社會,人們連自己都無法清楚理解。
批判自己的想法
我們習慣批判別人的意見與想法,同樣的,也要批判自己的意見與想法。
試著以他人的觀點批判自己的想法,才能挖掘出更有深度、更有效率的想法。
當然,批判好不容易整理出來的想法不是輕鬆的事,甚至有點麻煩,還可能傷及自尊心。
即便如此,還是要嚴格批判自己的想法。
這絕對不是指責,而是批判。
真的能落實嗎?
是否片面解釋、思考一件事?
難道只能從損益、利害的層面來思考嗎?
是否過於偏頗?還是依循某種主觀意識呢?
是否淪落到只有單純的二分法來看待事情?
嘗試各式各樣的批判就對了。
慢慢修正最初的想法,直到最佳狀態。
這是應用從西元前便流傳下來的思考法,稱為「辯證法」。
這方法到現在依然很受用。
不願批判自己的想法,努力修正自己的想法,而只想堅持己見的作法,無疑是一種暴力。
箝制思考的暴力遲早一定會變成真正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