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平靜推薦 作者介紹 認識老衰死 當死亡逼近時 採訪現場 延伸閱讀 老衰死

《老衰死:好好告別,迎接今生自然老去,沒有痛苦的高質量死亡時代》
售價:320元 特價:79折253

迎接自然老去的高質量死亡時代
捨棄延命醫療的下一步──認識死亡的最後一哩路

在世代分離加速,核心家庭的背景下,我們很難真正守候著死亡。
本書透過紀實與科學證明,
讓每個案例訴說最後一哩路的高質量死亡如何進行。
本書特色1.首本討論「拒絕延命醫療後」的臨床實錄:
 從安養院的「照護現場」和世界各國的「老衰研究」兩種面向,
 告訴我們「老衰」並不可怕。
2.國人對於老後和往生的意識逐漸轉型、成熟,
 從日本和歐洲各國的經驗,能帶給台灣社會不一樣的討論。

台灣是亞洲第一也是唯一立法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國家,
有8成3的國人有自主善終的意識!
但善終意識的覺醒,卻無法彌補「臨終教育」的不足。

日本近年來急速增加的臨終趨勢─「老衰死」,
代表的是順應人體自然變化,從細胞老化→臟器衰弱→無痛離世。
捨棄「延命醫療」之後,接受「死亡就是日常」,
你會發現── 「老衰死」才是每段生命最美的結束。

本節目旁白、日本資深女星樹木希林說:
「能這樣迎向人生的最後,是最大的幸福。」

小野 作家/北市影視音實驗學校 創校校長
朱為民 台中榮總嘉義分院緩和療護病房主任、2016 TEDxTaipei 講者
死亡並不被視為是一個敵人,而是一個我們遲早都會遇到的朋友。 接受死亡,其實是接受生命。
余尚儒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 理事長
因「老衰」而離開,在超高齡社會的日本,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老衰死的過程,遠比我們的想像更美麗。
李紹榕 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傳統社會避談死亡,只會讓從旁守候死亡的機會消失,在生死之間直接感受人類情感溫度和氣蘊的時候也變少。老衰死,其實才是真正的善終。
陳秀丹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給愛的人沒煩惱、被愛的人沒痛苦》作者、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醫師
以前的人,老到不能吃,病到不能吃,就安然準備死亡,生與死是再也自然不過的事了。
陳炳仁 奇美醫學中心奇恩病房主任、台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理事
真誠面向死亡的必然與自然,讓我們得以超越醫療與人生的有限,歸於真實的平安。
楊玉欣 立法院榮譽顧問
《病人自主權利法》在106年立法,臺灣因此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病主法》的國家。我深知要在社會中開啟「思考死亡」、「討論死亡」的對話,仍要花上好一段時間與工夫。
鄭弘儀 知名主持人

NHK特別採訪小組
日本放送協會(NHK)紀錄片節目《NHK特別專題報導》的製播團隊之一,主題橫跨政治、經濟、世界情勢、社會議題、自然、科學、娛樂、運動等領域,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節目。

NHK特別採訪小組製作初衷
在日本,因自然衰老死亡(自然死)的人數,從2014年以來急遽增加。 在醫療進步的時代中,自然衰老的死因卻激增,正呼應了不願使用「延命醫療」的現代死亡觀。 根據日本2016年的最新調查,「55歲以上高齡者有91%拒絕接受延命治療!」
然而,選擇「善終」和「延命治療」之間,臨床遇到的狀況是否足夠讓你相信,不使用醫療,真的能讓人走得較為安詳、自在?

當決定順其自然走完「最後一程」時,卻發現其實我們並不了解死亡。面臨死亡時,身體會出現什麼變化?死亡時不使用醫療措施之下,是否痛苦?而人是如何走向死亡?

NHK特別節目《老衰死》製作團隊自2014年冬天開始製作,拍攝取材自採取自然照護、位於東京都世田谷區的「蘆花安養院」;同步走訪老化研究大國美國、福利國家瑞典,以及安寧照護(hospice)的起源地—英國;將在日本蘆花安養院發現的「老衰死」共通現象,用科學數據解讀背後機制。

認定達到「老衰死」的年紀是幾歲?
該節目與日本老年醫學會合作,針對被認定為「老衰死」的年齡進行了調查,針對5400名醫師進行問卷,得到超過1700名醫師的回覆,從問卷結果得知,對於老衰死的死亡年齡有很大的分歧,最多醫師認為是90歲以上才能稱為老衰死。

在日本,隨著人口高齡化和平均壽命的延長一同增加的,正是「老衰死」的意願。根據日本國内統計,老衰死的數量大約從十年前開始急速增加,至2014年初首度突破七萬人。2016年9月發表的最新統計數字顯示為八萬多人,比去年增加了9421人(詳見圖表二)。繼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肺炎和腦血管疾病之後,排行第五。

1950年代後的老衰死人數持續減少,是因為死因診斷的技術提升。而近年老衰死人數增加的原因,是因為平均壽命延長,造成超高齡者死亡數增加,所以老衰死數量也隨之增加。

第一次利用這種方法測量高齡失智症患者的痛苦指數,是在2005年於荷蘭進行的研究。總計分數從0(沒有觀察到痛苦)到27(觀察到的痛苦指數最大)。 調查對象是平均年齡為85歲,總計178位的重度失智症患者。確定不進行人工方式灌食後,便開始測量痛苦指數等級的變化曲線,記錄到他們去世為止。
圖表是以不再人工灌食後(僅提供水分)的高齡者存活天數來表示的,不論是「2日以内」、「5日以内」、「9日以内」,所有組別都能看出隨著臨終日的接近,痛苦指數都有逐漸下降的傾向。此外,即使是存活期間最長的「42日以内」,痛苦指數等級也一直保持在偏低狀態,直到最後。

針對那些沒有接受鼻胃管等其他人工營養補給醫療的年長者,進行追蹤調查發現,「從那些自然臨終者的身上,都看不見表情扭曲、肌肉緊繃等表示疼痛或不適的反應,所以我認為他們並沒有感受到痛苦。」

決定以自然方式進行照護的井川榮子女士(92歲),在開始採訪時,榮子女士已經幾乎什麼都吃不下去,一天有大半都處於昏睡狀態。兒子茂樹先生(65歲)最擔心的,就是已經無法說話的母親是否感到痛苦?吃不下也喝不下的時候,會不會因為肚子餓而難受?喉嚨會不會渴?

院方準備榮子女士最喜歡的香草冰淇淋,茂樹先生用小湯匙挖起一點點冰淇淋,送到榮子女士的嘴唇和舌尖上。

「很甜?很冰?好像有一點反應呢。」

榮子女士的眼睛稍微睜開,開始凝視著茂樹先生。這一刻,表情一直都很凝重的井川一家人,稍微恢復了一些笑容。

最後,榮子女士享壽92歲,死因是老衰死。所有家人一起目送母親走完最後一程的井川一家,最後採訪的時候,留下了這些話。

真一:「她生前是非常溫柔的奶奶,所以我覺得最後能走得這麼平靜,真是太好了。」

茂樹先生:「有種不可思議的感覺。只有呼吸緩緩變慢、變弱,像這樣自然臨終的方式是更適合母親的了,因為她生前非常溫柔,我想跟她說;感謝您這麼多年來的照顧。」

面對久病家人的勇氣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2
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
大往生
人生,到最後都是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