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採訪撰文/Shawna Wang
和老僑(張國洋)對談結束後,搭捷運回到內湖科技園區,
櫛比鱗次的高樓大廈一棟接著一棟,裡頭伏首工作的就業人口,號稱超過十萬人,
有的人是為夢想而戰,有的人或許只為糊一口飯,
然而不管是哪一種,或多或少都隱約感受到職場趨勢的風向改變。
而這股風會把自己帶到哪裡呢?
老僑說:「兩年前,我的前一本著作《三年後,你的工作還在嗎?》,
就已經預視到台灣產業結構的變化將愈來愈快速。」
從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降,改變開始以加速度滾動,
現在更有網路帶動了資訊平面化,為各行各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質變,
「你想想,以前一台大同電鍋可以用50年,
但現在一個新產品的誕生,例如iPad,才5年就開始衰退了。
如果你是大一新生,看到某個產業興起而選了相關科系,
可能還沒畢業,該市場就已經進入飽和甚至衰退了。」
這也印證了《新通才~下一波生存者》一書作者伊藤嘉明所說:
「一份工作要以三年為段落,用轉職作為脫離舒適圈的手段。」
老僑更指出,依目前職場現況,可能未必是你自己要脫離舒適圈,
而是不得不,當風向轉變,無法跟著轉動的人,就只能等著被淘汰,
「所以聰明的人不會讓自己被逼著轉型,而是主動出擊。」老僑語重心長的說道。
「不想被淘汰的話,得要從『I型人』跨出來,向『T型人』的方向走去。」
老僑進一步解釋,每個人至少都會有一個引以為傲的技能,也就是所謂的「I」,
而T型人就是根植於I之上橫向學習,發展出「T」的樣貌。
像出版業就是個例子,才被文化部點名,出版產值從2012年352億開始衰退,到2015年更只剩190億,
僅僅3年,產值近乎腰斬,業界人士無不思考脫困之道。
老僑說:「現在的景況,如果編輯只會作編輯、行銷只會作行銷,是遠遠不足的。」
現正熱門的日劇《重版出來》中,總編輯和田語重心長地說:「為什麼我會在這種時代做總編?」
他經歷了「什麼都不做就能賣出雜誌」的時代,
但現在編輯卻要懂網路、懂數字、懂市場才能生存,同樣的場景拉到台灣,也並無二致。
「唯有跨界,才能不被淘汰,找到生存的縫隙。」

老僑分析,曾被日本媒體欽點最適合拯救夏普的伊藤嘉明,就是至少橫跨兩個領域的天才,
他除了有高超的行銷能力,也有強大的管理能力,
所以能夠橫掃愛迪達、可口可樂、戴爾、聯想、SAAB、SANYO、SONY等企業,
以業界新手之姿統領老鳥,擊破盲點,達成意想不到的業績。
「然而,你不需要成為伊藤嘉明。」老僑說:「你只要不害怕跨領域學習,就能夠讓自己不一樣。」
他就曾遇過有執業醫生跑來上「專案管理」課程,
「以往醫生只要精進醫術就好,學習對象就是更老的醫生,代代傳承經營之道,但是現在這樣已經不夠了。」
隨著時代發展,各產業的經營都越來越不容易,
有時候在業界內找不到的答案,跨界之後,會發現在別的業界可能早就遇到類似問題,並且有了解決方法。

「死守著原本的疆界,在未來是完全行不通的!」
對年輕人來說,更是如此,應該要趁著還沒有被定型,抱持著好奇心,嘗試各種可能性,
伊藤嘉明說:「年輕時進入『乏人問津的部門』、『景況差的業種』,正是讓自己作出差異化的好機會!」
這樣的論點,完全推翻一般人就業的想法,但轉念一想,難道不是如此嗎?
跟著一窩蜂團團轉,然後死在浪頭上的故事太多了。
老僑以自身為例,最初他作協助企業專案管理的軟體,工作中,發現企業需要的不只是軟體,
而是有專人可以諮詢協助,導入專案管理的概念。
但那時老闆並不認同,覺得作軟體就可以賺錢,何必要投入人力作跨業的諮詢工作?
老僑笑說當初倒也不是看到了什麼趨勢,而是覺得有趣,隱約看到某種未來,就自己出來開公司了。
「結果現在台灣幾乎各產業都有專案管理的需求,就連製造業都是,
我認為擁有『專案力』的人,將會非常吃香。」老僑說。
至於什麼是專案力?
「那是指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資源,甚至是突發狀態下,
統領一群跨部門(甚至跨國)專才,完成指派任務的能力。」他解釋道。
這也反證了「通才力」的需求,唯有了解自己的強項與武器是什麼,
並且不害怕改變,抱持強大的好奇心,願意跨界了解與自己原生舒適圈完全不同的世界,
才能擁有彈性,與不同人溝通,以「外來者」的姿態,找出自己的生存機會。
不管是在日本的伊藤嘉明,還是在台灣的老僑,都看到了改變的洪流,
當「淘汰」這件事,在全世界發生著,自己的未來在哪裡?或許敲一敲腦袋,答案就在裡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