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專欄推薦
  3. 好讀推薦
分類主題
 
專欄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透過蘇東坡,照見自己的人生─帶著對命運無限的疑問和追尋,穿越千年的對話

2025/7/16  
  

編按:每一位曾經歷或正在迷茫和低谷的普通人,也許都會試著探問「活著,到底為了什麼?」而今帶著對命運無限的疑問和追尋,我們可以透過《人生得遇蘇東坡》一書,穿越千年和一個豁達的有趣靈魂對話!

 

身為北宋開國百年第一的仕途天才蘇軾,卻不斷被貶謫流放,在各地顛沛流離。終生都無法實現壯志的他,最後如何成就豁達?透過作者意公子的視角,我們靠近蘇東坡─用古人的智慧,解現代人的內耗心結!看著終生都無法實現壯志的他,為何願意退一步擁抱生活?這樣的蘇東坡,是怎麼練成的?千年後的我們,能從他身上看見什麼?為何他如此得到後世推崇與喜愛?一千年前他比我們還慘,卻活成最灑脫的人!

 

作者為出身中文系科班的意公子,其企劃主持系列文學藝術探討的節目,希望用「平易近人的語言,讓大眾都能理解文藝作品」。她所講述的蘇東坡,總影音播放量破7億!蘇東坡是她極喜愛、花4年完成的主題,更因此系統化出版了《人生得遇蘇東坡》這本書。

 

文/《人生得遇蘇東坡》意公子著‧三采文化出版

很多人因為我講蘇東坡開始認識我,而我們認識蘇東坡,大多從國文課本裡的「背誦全文」開始。

 

從〈題西林壁〉、〈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到關於赤壁的一詞兩賦——〈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賦〉、〈後赤壁賦〉,再到那兩首風格截然不同的〈江城子〉、——〈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江城子·密州出獵〉,以及那首境界超越古今文人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在學生時代,蘇東坡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似乎就是這幾個關鍵字:豪放派、豁達、樂天。

 

再後來,描寫蘇東坡的文章越來越多,漸漸地,在我們的印象中,他好像有了這樣的形象:吃貨、快樂的吃貨、被貶之後還這麼快樂的一個吃貨……段子手、快樂的段子手、被貶之後還這麼會自嘲的一個段子手……

他好像無形中成了治癒我們生活的一顆解藥,以至於世間流傳一句話——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然而我好奇的是, 一個人,在逆境中,天生就可以這麼快樂嗎?

如果是,那是什麼造就了他?

如果不是,他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從泥濘裡走出來的呢?

於是我一頭紮進了他的「世界」——我想尋找一個答案。

 

解讀蘇東坡,其實是一件很有挑戰性的事。

他太有名,太有魅力,古往今來,解讀他的人也太多,其中不乏許多大家。珠玉在前,要寫出新意,實在很難。

 

首先,要浸潤在他的時代裡。就像一部穿越劇,你穿越回他的時代後,需要一點一點觀察、理解、適應那個時代,要去感受那個時代的政治面貌,看到在他之前出現的那些耀眼的星星,看到那個時代的人間煙火,是如何承托起他的生活的。

然後,要進入他的家族,看見他的祖上如何來到眉山這片土地,他的家風又是怎麼代代傳承下來的,他生長在什麼樣的原生家庭裡,他的到來給這個家庭帶來了什麼希望……

 

你好像成了一名記錄者,看見一個天才的降生,然後陪著這個天性頑皮的孩子長大。你經歷了他的童年,陪著他和他的小夥伴們在紗縠行的宅子裡玩耍,陪著這個少年和他的父親、弟弟從岷江出發,去開啟新的人生,經歷他北宋開國百年第一的高光時刻,經歷他平淡又深情的婚姻生活。你看著一個恃才傲物的年輕人是怎麼一點點在職場上成長起來的,又是如何跌入命運的低谷,直至絕境的。

 

當你和他一同掉進那個生命的深淵,暗無天日中不知希望在何處的時候,你才明白,「豁達」二字,真的沒有這麼好寫。

他也曾㞞過、絕望過,也曾想不開,要跳河,也曾在死亡面前顫顫巍巍。他並非萬能,政治成就他不如王安石,思想流派他不具絕對開創性,甚至在詞的格律上,他也被人詬病過。

在他身上,甚至還有很多因為後人的喜愛而被人為增添起來的光環……

他真的沒有這麼完美。

但,他很真實。

 

正是因為他怕死,所以即便走到絕路,他也要找個活法,讓自己苟延殘喘,直到重新找回生活的樂趣;正是因為他不是事業狂,有太多的興趣愛好,所以他做不成「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孤勇者,所以你看到他的生命仿佛是開在花叢裡的,到處都有風景,到處都是色彩;正是因為他喜愛學問卻又不想被學問束縛,所以他從來都不是嚴謹的治學者,而活成了一個集大成者……

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解讀他,就更難。

 

我們甚至需要跳出他,站在比他更廣闊的思想、文化和心理空間,然後再回到他,去瞭解儒釋道是如何交叉影響他的生命走向的,去觀察他每一次人生抉擇的背後都藏著怎樣的心理模式,去更深地洞見他的天賦、他的志趣、他的情感,才有可能了悟他此生為何而來……

 

我希望盡可能全面地瞭解蘇東坡,於是把市面上能找到的所有關於他的書全都買了。也非常感謝各地的蘇東坡研究會,以及各位研究東坡先生的大家,熱心地寄來了很多市面上不那麼好找的書。於是很長一段時間,我幾乎全身心沉浸在「蘇東坡」這三個字裡……。

然而,即便如此,我發現,我依然無法全然瞭解蘇東坡。

 

時光太久遠了,他是近千年前的人,且不論一個事件是否真實地發生過,即便它真的發生過,對它的解讀,也會因個人知見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我們只能做到無限接近,卻永遠都無法真實抵達。

 

於是,在動筆寫這本書之前,我做了一個決定:放棄客觀視角——事實上,我們也無法秉持全然客觀的視角——這不是一本《蘇東坡傳》,更不是一本研究蘇東坡的學術論著,這僅僅是我作為一個現代人,一個在生活中庸庸碌碌、磕磕絆絆的人,一個也曾遇到過迷茫和低谷的人,帶著對命運無限的疑問和追尋,穿越千年和他的對話。

此刻的他,是一位歷盡滄桑的朋友,是一個真實坦蕩的靈魂。他雖已無言,但他的作品、他的語言、他的經歷,似乎都在告訴我們──他對生命的解答。

 

而我也終於明白,真實的蘇東坡是什麼樣的,不一定那麼重要了。

重要的是他立了一個參考系,讓我們得以照見自己。

重要的是當我們在人生路口遇見關卡的時候,仿佛能聽見一個遙遠的笑聲從千年前傳來,告訴我們:

人,可以這樣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