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到底在想什麼?」、「為什麼另一半老是誤解我?」、「我們真的適合彼此嗎?」大家都渴望被善待,卻忽略每個人渴望被愛的方式都不同。全台最具知名度的MBTI專家雪力首本愛情解讀專書,以MBTI為切入點,深度解析16型人格的戀愛邏輯,引導你用彼此看得懂的方式「去愛與被愛」。
文/《MBTI 我,和我的愛情說明書》/ 雪力(夏瑄澧) 著
戀愛是看見匱乏和渴望的修練場
我老公是我第一段認真交往的感情。交往兩、三個月後,我們就分別去了美國不同的城市讀書,沒過多久,我收到父母決定離婚的消息,我不記得當時是誰打電話告訴我(是父母還是妹妹?),但印象深刻的是我為了不打擾室友,便拉著市內電話的延長線,跑到房間外,獨自坐在空蕩的走廊。掛完電話後,我久久無法平復心情,我對自己說,我的伴侶關係和父母不同,我們不會變成那樣。
可能就是從那時起,我開始把「理想男人」的形象投射在他身上。作為女性,在關係中我更多地認同母親的角色,也期望伴侶與父親不同。我父親自信、健談,情緒外露,於是我想要一個沉默、沒有情緒又有包容力的伴侶。當時的我只看到父親性格中的缺點,並將跟他相反的特質完全理想化。
我猜也是從那時起,我們的關係開始出現問題,因為他不擅表達並不代表他不愛社交,或是可以為了我改變信念,當界限被觸犯時,他也不會全然包容、也會動怒。
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提出了一個深奧的概念:在每個人無意識的深處之中,都住著一個與我們性別相反的面向。阿尼瑪(Anima)指的是男性無意識中的女性面,而阿尼姆斯(Animus)則是女性無意識中的男性面。這些原型是我們心理結構的一部分,對我們如何與他人互動,尤其是在浪漫關係中,產生深刻影響。
榮格認為,我們經常會將自己的阿尼瑪或阿尼姆斯投射到伴侶身上,例如男性可能將他的阿尼瑪投射到女性身上,認為選的伴侶體現了他的女性理想;而女性可能將自己的阿尼姆斯投射到男性身上,看到選擇的伴侶體現了心中的男性理想。
這種初次吸引力會非常強烈,因為我們覺得找到了「另一半」,然而,這種吸引力通常反映了我們需要整合或理解的內在部分。隨著時間推移,當投射消退,伴侶的真實個性浮現時,可能會導致失望或幻滅。
為了建立健康的伴侶關係並保持穩定的相處,榮格強調需要有意識地整合這些無意識的面向。如果一個人過度依賴阿尼瑪或阿尼姆斯的投射,可能會陷入不平衡或不健康的關係中。我當時想尋找一個能滿足我情感需求、讓我感到被呵護,並穩定我混亂生活的伴侶,卻忽略了他真實的樣貌。
我和老公真正分手過一次,長達一年。這段時間裡,我從一開始認為他是負心漢,到慢慢看到我對自己認識不足,還有將他放進一個過於僵化的框架。每當他越過我理想中的框架,我就對他感到憤怒而跟他吵架,我逐漸理解,當初分手並不是誰的錯,而是我們的心態還不夠成熟。原本以為能互相扶持的關係,最終變成了彼此牽絆,直到其中一個相對理智的人吵累了喊停。
有趣的是,儘管我內心期待的是一個能成為我「錨點」的人,但我為自己選擇的人設卻是一個強大、精明能幹且自給自足的人。因為這樣的人設,我表現出我可以拯救別人,也不需要被人拯救的模樣,卻又常常因伴侶或朋友沒有主動支持我而感到失落,沒有意識到我的表現讓那些想照顧我的人卻步。
關係是雙方共同創造的。如果你的人設是一個英雄,那麼你自然會被那些需要拯救的人所吸引;同樣地,如果你的人設是一個受害者,那麼你會不停地找到加害者來與你共演這個劇本。因此,當我們常說自己或別人是「吸渣」體質時,真正需要的不是找到一個方法來讓這些人遠離,而是要反思自己是如何被這些人吸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關係模式。
在我的YouTube 頻道裡,當我分享不同類型的愛情故事時,總有人留言說:「我的伴侶就是這種類型,但他跟我分手了,我該怎麼挽回他?」老實說,我無法提供你一個長久有效的解決方案,即使我告訴你一些方法來暫時讓對方感到開心,但如果你沒有真正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或是不了解自己的需求,那麼這些行為上的改變又能持續多久呢?這就好比一個INFP 竭盡全力讓自己的行為看起來像ESTJ,但這並不符合他的內在想法,也讓他在自己的皮囊裡感到格格不入。
以前,我曾經以為並且希望我的老公能夠和我父親的性格完全不同。當時,由於我的偏見,讓我無法看清他們個性中的多樣性、我父親特質的優勢及我老公可能有的缺點,也無法了解關係的複雜。然而現在我明白了,他們之間確實有不同之處,但也有相似的地方,這種理解讓我能夠看見他們和我自己真實的樣貌,不再只是將人視為「好」或「壞」的伴侶,而是看見他們都是複雜且完整的人。我深信只有這樣,關係才能夠長久。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MBTI 我,和我的愛情說明書》/ 雪力(夏瑄澧) 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