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三采訪客 歡迎您!
購物車:
0 個品項 - $0
商品名稱數量優惠價

總計:
  1. 三采文化
  2. 專欄推薦
  3. 好讀推薦
分類主題
 
專欄推薦
 
小妖怪
楓之谷大冒險
科學實驗王
尋寶記
孜孜x西方經典
 
 

「綠色成長」究竟是「聖杯」還是「白日夢」?

2022/2/17  
  

/ 《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傑森.希克爾(Jason Hickel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依賴市場機制會以某種方式神奇地解決氣候危機,但現在這條路顯然走不下去了,唯一有效的辦法是協調大規模的政府行動。綠色新政支持者的想法是對的,我們需要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和公共投資的方式興建再生能源基礎設施,讓人聯想到幫同盟國打贏二次大戰的工廠改裝成兵工廠。

 

但這個概念被一些媒體名嘴撿起來重新包裝的方式令人擔憂。他們宣稱轉型到乾淨能源會解除資本主義對生態的任何顧慮。他們說,它「會替綠色成長鋪路」,從此我們可以永久不停地擴張經濟。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說法,似乎顯而易見和直截了當。不出所料,它擄獲正統經濟學家和政治人物的想像力。但這個故事有幾個嚴重漏洞。事實上,科學家對綠色成長不抱任何希望,甚至斥之為無稽之談。

 

須知重點在於,雖然轉型到百分百再生能源是可能的,但如果全球經濟繼續以現行速度增長,轉型就不可能快到足以維持暖化低於攝氏一.五度或二度。再重複一次,愈多成長代表愈多能源需求,愈多能源需求愈難(多半不可能)在我們所餘無多的時間內產生足夠的再生產能來滿足需求。

 

別誤會我的意思,過去二十年我們已在再生能源產能方面取得極大進步,這是好消息。現今全世界一年生產的乾淨能源比二○○○年多了八十億MWh(百萬瓦時),這是很多能源,足以供電給整個俄國。但在同一時期,經濟成長使能源需求增加四百八十億MWh。換言之,所有我們推出的乾淨能源只滿足一小部分新需求,好比鏟沙填洞,但洞不斷擴大。即使我們增加乾淨能源產量兩倍或三倍,仍然對全球碳排毫無影響,經濟成長不斷超越我們最佳的脫碳努力。

 

換個方式思考。如果全球經濟繼續以預計的速度增長,到了本世紀中,全球經濟規模將增大兩倍以上,這表示開採和生產和消費是目前的兩倍,所有這些活動耗掉的最終用途能源幾乎是目前的兩倍。在我們剩餘的短時間內脫碳既有的全球經濟已經難到無法想像;脫碳幾乎兩倍大的全球經濟根本不可能。它需要我們以每年七%的速度脫碳,才能維持暖化在攝氏二度以下(危險的升幅),或每年脫碳十四%,才能維持在攝氏一.五度以下。這比科學家估計在最佳情境下可能做到的速度快了兩到三倍。如一個研究團隊所言,它「遠超出目

前認為可實現的範圍」。

 

我們對永續成長的堅持,使我們的任務沒有必要的難上加難。我們似乎選擇矇住雙眼,雙手綁在背後,去打這場艱困的生死存亡戰爭。我們故意讓自己沒有勝算。

 

科學家普遍同意這個結論,包括最高層級的科學家。甚至連IPCC 自己都承認,若無BECCS及其他推測性的科技,只要能源需求繼續成長,就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能以夠快的速度推出乾淨能源且在二○五○年達到零排放。如果我們想要成功,就必須做完全相反的事:減少能源使用。

 

即使這不是問題,我們仍須面對另一個與乾淨能源本身有關的議題。當我們聽到「乾淨能源」一詞,通常腦中浮現陽光溫煦清風襲來的快樂、純真形象。但雖然陽光和風顯然是乾淨的,捕捉它們的基礎設施卻不是。轉型到再生能源必然需要大幅增加金屬和稀土礦物的開採,伴隨實質的生態和社會成本。

 

二○一七年世界銀行發表一篇報告,首度全面檢視這個問題。研究員模擬如要建造足夠的太陽能和風電設施,在二○五○年達到每年約七兆瓦(terawatts)的發電量,需要增加多少材料開採。七兆瓦足以滿足全球經濟略少於一半的電力需求。將世銀的數字加倍,我們可以估算達到零排放所需的材料(不包括一點點水力、地熱和核能),結果令人驚駭:三千四百萬公噸的銅,四千萬噸的鉛,五千萬噸的鋅,一萬六千兩百萬噸的鋁,至少四十八億噸的鐵。

 

一些例子顯示,轉型到再生能源需要大幅提高目前的材料開採水準。譬如釹,風力渦輪機的必要元素,開採量需要比目前水準提高將近三十五%。世銀報告做的高端估計則認為可能需要加倍。銀的情形相同,它是太陽能板的關鍵成分。銀的開採量將增加三十八%,也許高達一百○五%。銦也是太陽能科技的必要成分,它的需求量將增加不只三倍,也可能飆升九百二十%。

 

然後還有那些我們需要用來蓄電的電池。在太陽不露臉和風不吹的時候,如要維持電力供應不間斷,就需要在電網層建置巨型電池。這代表四千萬噸的鋰,比目前開採水準增加不忍卒睹的兩千七百%。

 

這只是電力。我們也需要考慮車輛。二○一九年,一群頂尖的英國科學家去函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陳述他們對於電動車的生態衝擊的顧慮。當然,他們同意我們需要盡快停止銷售和使用內燃引擎,轉換到電動車。但他們指出,如要更換全世界預計二十億輛車,採礦量勢必爆增:釹和鏑的全球年開採量需要再增加七十%,銅需要增加一倍以上,鈷需要增加幾乎四倍,從現在到二○五○年整個時期年年如此。是的,我們需要轉換成電動車,但歸根究柢,我們需要極端減少使用的車輛數目。

 

此處問題不是我們將會耗盡重要礦物,雖然那的確是一個隱憂。真正議題是它將加劇已經存在的過度開採危機。礦業已經成為世界各地濫伐森林、生態系統崩壞和生物多樣性減少的一大肇因。如果我們不小心,增加再生能源需求會使這個危機嚴重惡化。

 

以銀為例,墨西哥的Peñasquito 礦場是世界最大的銀礦之一,占地將近四十平方英里,運作規模大得驚人。雜亂蔓生的露天採礦區穿越幾座山,兩側各有一個一英里長的廢土場,還有一座充滿有毒污泥的尾礦庫,用周長七英里、五十層樓高的牆圍起來。這個礦場在未來十年將生產一萬一千噸銀,直到它的儲量─全世界最大的蘊藏量─全部耗盡。為了將全球經濟轉移到再生能源,我們需要再開挖一百三十座跟Peñasquito 一樣大的礦場,只為了銀。

 

鋰是另一個生態災難。生產一噸鋰需要五十萬加侖的水。即使目前的開採水準已造成真正問題。在安地斯山脈,世界上大部分鋰的蘊藏地,礦業公司猛抽地下水,導致農民無水灌溉作物。很多人別無選擇,只好完全放棄耕作。同時,鋰礦滲出的有毒化學品污染了從智利到阿根廷,從內華達到西藏的河川,殺死整個淡水生態系統。鋰的榮景才剛開始,卻已經是一場浩劫。

 

一切只為了供電給全球經濟到二○五○年。當我們開始計算未來成長,問題變得更加嚴重。隨著能源需求持續增加,為再生能源開採原物料的活動會變得更加積極,經濟愈成長,情況愈惡劣。即使達到完全能源轉型後,如果全球經濟繼續以預計的速度成長,全球太陽能板、風力渦輪機和電池的總儲量每三、四十年會增加一倍,如此這般永遠增長下去。

 

莫忘能源轉型需要的重要材料大部分在南方世界。部分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很可能成為新的資源爭奪目標,有些國家可能淪為新形式殖民化的被害者。十六、十七和十八世紀的殖民化是為了獵取南美洲的金和銀,十九世紀的殖民化是為了奪取加勒比海的土地來種植棉花和甘蔗。在二十世紀,殖民化的目標是南非的鑽石、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鈷,以及中東的石油。不難想像再生能源爭奪戰可能變成同樣暴力。

 

如果我們不預先防範,乾淨能源廠商可能變成跟化石能源公司一樣無惡不作,賄賂政客,糟蹋生態系統,遊說反環保法規,甚至暗殺擋住財路的社區領袖,這樣的悲劇已經發生了。此事很重要。鼓吹綠色新政概念或其他快速能源轉型計畫的進步人士,往往也提倡社會和生態正義的價值觀。如果我們希望轉型是正義的,就需要認清我們不能無止境地增加再生能源使用。

 

有些人希望核能會幫助我們避開這些問題。核能肯定需要成為能源組合的一部分,但核能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主要問題是興建和啟動新的核電廠需要很長時間,因此它們只能幫我們在本世紀中達到零排放中扮演小角色。即使更長期來看,有些科學家擔心核電廠的產能不能擴大到超過一兆瓦。而且,如果不管什麼原因,我們無法讓氣候穩定下來─這是真實的可能性──核電廠不易抵擋嚴重風暴、海平面上升和其他天災的襲擊,到時候可能變成輻射炸彈。當氣候崩壞逼近,太依賴核能可能變成危險的賭博。

 

至於核融合,流傳已久的笑話是工程師年年說再十年就大功告成,至今已說了六十年。雖然我們已能產生成功的核融合反應,問題是過程中耗掉的能源比它產生的多。目前正在法國進行的大型核融合實驗,「也許」接近解決這個問題,但即使最樂觀的預測也顯示還要再等十年,之後再花十年才能把核融合發的電併入電網,再花更多個十年才能擴大規模。因此,儘管核融合前景看好,但到目前為止它的紀錄令人洩氣,無論如何,時間軸太長了。我們也許會在本世紀某時有核融合電廠,但我們肯定不能靠它維持在安全的碳預算內。在缺乏神奇的科技突破下,能源轉型勢必需要將重點放在太陽能和風電。

 

這不表示我們不應該追求快速轉型到再生能源。我們絕對必須且急迫需要。但如果我們希望這個轉型在技術上可行,與生態緊密結合並符合社會正義,就需要拋棄我們能以目前速度增加總能源需求的幻想。我們必須另闢蹊徑。

 

 

IPCC:跨政府氣候變化委員會,附屬於聯合國之下。

BECCS:全名是「生物能源與碳捕獲和封存」,出自二○○一年,一位名叫麥可.歐布斯坦納(Michael Obersteiner)的奧地利學者所發表的論文,描述一個不但碳中和,還會主動移除大氣中二氧化碳的能源系統。首先,在世界各地建巨大的植樹園,樹一邊生長一邊吸收大氣中的CO2。然後砍了樹,把木材剁成顆粒,送到發電廠去燃燒以產生能源,同時捕捉煙囪排放的碳,密封儲存在地下使之永遠不能脫逃。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少即是多:棄成長如何拯救世界》 / 傑森.希克爾(Jason Hick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