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要不懂裝懂
在諮詢公司上班時,上司常常「挖洞給我跳」。
比方說,與客戶開完會之後,上司會這麼問:
「如果站在○○部長(客戶方主管)的立場,解決方案的事業計畫,調整為中長期計畫比較好對吧?你覺得呢?」
當時的我只是隨口回答「對啊,我覺得這樣比較好」。
不過,聽到我這個不清不楚的回答後,上司先是追問:
「具體來說,你覺得○○部長的立場是什麼?」
接著又問:「解決方案改為中長期計畫比較好的理由是什麼?」
我一句話也答不出來,嘴巴只能像金魚一樣一張一合,結果就被上司訓了一頓。上司當時給我的教訓,到現在我都還記得很清楚。
「明明不理解,卻隨口回答『我也這麼覺得』,是刻意忽略疑問的行為。」
「不懂就說不懂,然後虛心受教,這樣才能釐清疑問。」
「遇到不懂的事情才是大好機會,釐清疑問就能進一步與客戶溝通,得到客戶信賴。」
對於缺乏知識與經驗的我而言,與客戶開會時遇到的關鍵字、事業體結構或是各部門管理職的立場和看法,都讓人一頭霧水。
不過,當時的我總是不懂裝懂,不曾真心想要理解這些事情。對不理解的事情置之不理,這是職場的絕對之惡。
工作時間久了,就會出現一堆不懂的資訊或情報。如果沒有每次都努力了解每一個詞彙和邏輯,就無法與公司內外的人順利溝通。
別人就會覺得你是個什麼都不懂的傢伙,只會把你當成說一動做一動的工具人。
有人可能會想,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大量資訊,每個不懂的詞彙都要一一確認意思的話,會拖慢工作進度與團隊腳步。如果因為自己一個人浪費大家的時間,的確會造成團隊的麻煩。
說不定別人也會看不起你,覺得這傢伙什麼都不懂嘛。我非常清楚這種心情與不安。
這時候試著從客戶、上司與公司的觀點思考。上司之所以挖洞給我跳,對我如此嚴格,是因為別人早就看穿我正在不懂裝懂。
如果以為自己混了過去,就會在別人覺得「這個人真的懂嗎?」的時候,無法與團隊順利溝通,到頭來還是造成大家的麻煩。
如果不想讓自己成為團隊的拖油瓶,就不能有怕丟臉、怕造成麻煩的自責情緒,要虛心地跟別人說:「我不懂這個部分,能教教我嗎?」
經過上司提點,察覺危機之後,我現在都會事先整理自己的疑問,再請上司事先與我開會,確認我的理解是否正確。
這才是徹底釐清疑問的最有效手段。如果大家也對工作有疑問,還請嘗試看看。
02 切割事實與主觀
厲害的人習慣追求符合邏輯的思維與客觀的根據,因為客觀的根據能讓別人理解,說服他人,讓別人採取行動。
所謂的客觀源自於事實,而且對模稜兩可的事情保持半信半疑的態度,也是幹練之人的一大特徵。
如果不根據事實與別人溝通,就算最終達成目的,也很可能錯誤引導對方。
你是否也遇過下面這種情況?
A先生是位新進法人業務,在備受上司的期待下,使出渾身解數寫了一份提案,然後信心滿滿地去提案。結束簡報後,回到公司,A先生立刻向上司報告簡報的結果。
「客戶說會積極評估我們的提案,下週五就會做出決定!」
上司稱讚了A先生。接著為了避免錯過案件的任何一個細節,上司要求A先生繼續跟進,以及設計客戶採用提案之後的配套措施。
沒想到最終案子卻失敗了,上司便質問A先生,到底發生什麼事,才得知以下事實。
.A先生的說法
「客戶說會積極評估我們的提案,下週五就會做出決定!」
.事實
「客戶會在下週五之前研究提案內容。」
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呢?其實A先生在報告時,夾雜了希望事情朝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的私心。
「積極評估」這個表現會讓上司以為客戶對這個提案很有興趣,還把「研究提案內容」變成「做出決定」。
換言之,A先生的報告充滿了自己的假想,扭曲了客戶的反應。
事實就是實際發生的事情,而預測則是自己的假設。這代表A先生沒有如實告知事實。
要如實傳達事實,關鍵在於能否壓抑想要得到認同的心情,以及想要維護印象的欲望。
就算只是一個詞彙,只要添油加醋都會扭曲事實。無法如實告知事實,A先生的公信力就會被質疑。
從此之後,上司就不敢把工作交給A先生,他也陷入無法成長與升職的惡性循環。
如果忠實地告知事實,就會得到下列的結果。
「X公司的佐藤部長提到『會在下週五之前研究提案內容』,我認為對方應該會積極研究,再做出決定。」
將客觀事實與主觀表述分開傳達,能讓不在場的第三者更了解真實情況。我在擔任顧問的時候,常常被上司提醒要一字不差(word to word)地轉達客戶的狀況。
不管是說明資訊內容時,還是需要整理情報時,務必記得「事實是○○,我的主觀是○○」。
正確告知才能準確引導,讓對方做出對的行動。
03 專注在能創造價值的事情上
厲害的人會不斷思考自己現在該專注於哪些事情。甚至他們會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不該做的事情上。
而工作沒效率的人總是習慣將時間分配在做起來順心順手的工作上,所謂「做起來順心順手的工作」是指自己擅長的事情(毫不費力的事情)或是能確實看到進度的工作。
例如,假設有很多待辦事項要處理,沒效率的人習慣從簡報設計或是黏貼報帳收據等這類工作開始。不過,厲害的人卻是反其道而行。
接下來我要介紹一個我還在顧問業的時候,備受衝擊的故事。
某次的工作我有幸和上司一起製作提給客戶的企劃書,首先要先了解業界現況與客戶遇到的狀況。上司要求我先收集資訊,快速整理客戶的現狀與課題,以便在兩天後開會,我也急著著手準備。
因為是和很崇拜的上司一起工作,所以我非常亢奮,很想充分展現自己的實力。於是我一邊收集資訊,一邊製作諮詢基本資料(當時還是用PowerPoint 製作),然後到了正式上場的日子。
我覺得自己的資料做得很好,自信滿滿地將簡報投影在布幕上,開始向客戶說明。
沒想到,就在我越講越起勁的時候,上司的臉色卻越來越臭。
上司:「西原,你這兩天花了多少時間製作資料?」
我:「大概十個小時。」
上司:「為什麼要做資料?」
我:「因為我覺得資料經過整理之後,更能方便說明。」
上司:「那我問你,你為了方便說明,花了十小時對吧?你只要回答我是不是。」
我:「應該超過十小時……」
上司:「要製作提給客戶的企劃書就得收集必要的資料對吧。結果你在這兩天寶貴的時間裡,滿腦子只想著『我要把資料做得很漂亮』,花了十小時在這種自我滿足的事情上。」
上司:「你知道為什麼顧問業要不斷提升電腦技能嗎?就是為了盡可能節省做資料的時間,因為顧問的工作本質是思考。」
上司給我的回饋讓我大受打擊。最初的我不太會用電腦製作資料,後來透過練習,總算懂得製作簡單易懂的資料,也建立了身為顧問的工作自信。
沒想到上司卻告訴我,顧問應有的樣貌是:
「將99%的時間用在思考資訊背後的意義。」
「把想分享的網頁連結直接傳給對方,或是印出來用螢光筆標記就夠了。」
這代表就算你很擅長整理資料,也不該花時間去做。
當時的我沒做好該做的事,只做了覺得順手的事,沒能創造工作應有的價值。對我來說,那是一次苦澀的經驗。
時間是有限的,必須想清楚該如何分配時間。所以要告訴自己,不該做的事情就要放下。
這次的經驗讓我知道厲害的人在想什麼,並成為我的寶貴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