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閱一
真正的升級是「擴大」舒適圈
/我想改變,可是不知該從哪開始?
人們常被鼓勵要「跨出舒適圈」,覺得走出安全地帶,嘗試不一樣的挑戰,才會獲得成長。因此很多人都會有個迷思:以為只要不斷接觸新工作,就是學習與進步,也以為這會有助於未來的職涯發展。
曾有讀者來信,說他從大學打工起到畢業後一年,都在同一家餐廳工作,從工讀生做到正職。但自己的夢想是當一名警察,所以毅然回到半工半讀的狀態,準備警察特考,過程中,他的存款逐漸見底,最後考試落榜。為了維持生活,必須找一份正職工作賺錢才行。
他表示自己目前有兩個正職選項,一是回到做得很習慣,但好像學不到新東西的餐廳,二是換一個新的職場領域,學習不同的工作經驗。但他不知道該如何選擇才好,所以想問我,在兩份工作薪資條件都差不多的情況下,是該選擇熟悉的舊領域?還是要跳脫舒適圈,去一個全新的職場學習?
其實讀者的困惑,也正是很多對現狀迷惘的讀者常遇到的問題:究竟是該追求穩定?還是嘗試改變?但如果是我,就不會在這兩者之間糾結,為什麼?因為大家對於換環境、學習新東西,有一個很大的思考誤區:以為只要接觸不熟悉的領域,就能為職涯帶來幫助。
好比有人在餐飲業待過一陣子,對外場的送餐作業流程感到熟稔後,便跳去服飾店摺衣服、去電信經銷商賣手機,覺得只要去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產業,就是勇敢突破舒適圈。似乎只要不斷突破,自己最終就會變成什麼都具備的強者。但我認為以職涯發展角度而言,這麼做根本就是方向錯誤。
換環境不等於跨出舒適圈,反而容易讓自己「雜而不專」,限制了職涯發展的可能性。
舉例你家巷口賣煎餃的老闆,如果覺得自己對於經營煎餃店已經很熟悉,想要換個領域學習新事物,於是決定跑去開修車廠。相信多數人聽到這消息,都會覺得有點怪怪的吧?畢竟開修車廠對煎餃店老闆而言似乎毫無優勢,而且多理解修車廠是要幹麼呢?還不如開另一種餐廳或增加品項可能在經營策略上還更合宜一些?
同樣的概念,個人要在職涯上進步,應該要是在原本軸線上的延伸,而不是任意亂選。很多人的誤區,是認為只要有學到任何過去不知道的事就表示自己有在進步,例如從餐廳外場跳去當加油站員工,以為知道九五跟九八無鉛汽油的差異就是一種學習;然後再換去當外送員,就可以再學到新的東西,好比本來對台北市的街道不熟悉,但現在可以背出所有路名,自己似乎又變更強了?
換言之,「跨出舒適圈」這句話最大的問題,是會讓一些沒想得太深刻的人,誤以為只要自己新領域跨得越多,舒適圈也會越大。
可惜事實並非如此,職涯上的舒適圈需要的是有意識地擴大,而不是胡亂嘗試新東西;就像沒有目標的旅行只能叫「流浪」,胡亂的流浪結果會到哪裡,誰也無法確定。同理,如果總是隨意地亂跳產業,在各個行業的最底層間輪換,舒適圈根本不會變大。
因為你沒有積累,換去一個新地方等於從零開始,於是很多人從一個不舒服的地方,換到另一個不舒服的地方,說穿了只是在逼迫自己忍耐而已。
好不容易累積了些許經驗,正要開始漸入佳境了,又跳去另一個地方從零開始。結果學了很多等級一的技能,但完全無法整合成什麼具體的必殺技。這樣「跨出舒適圈」的策略,就只是惡整自己了!
當然,我並不是禁止你去嘗試不同產業,因為如果是剛出社會,進了一個不喜歡的行業,覺得該停損去試另一個新的職場,這是人之常情,這並非是錯誤。只是要先釐清,這樣的行為叫「探索人生方向」,跟跨出舒適圈與否沒有關係。
關於舒適圈,我們更建議大家「擴大舒適圈」,意思是從你既有的經驗去增加適應性。好比剛剛提到的煎餃店老闆,如果要擴大舒適圈,絕對不是去開修車廠,或做任何跟原產業毫無關聯也沒有優勢的工作,應該是優先去深化煎餃這條既有的產線。例如研發新口味、製作出口感更好的內餡,或者打磨經營流程,讓煎餃的品質一致,能被傳授到各分店去,甚至是想辦法擴展市場,去世界各地開分店等,做一些可以讓品牌在全國或者全世界發光發熱的事情,才是有意義的。
換言之,舒適圈很好,只是你不要安逸,你要有主軸地擴大它。
所以,以下我有幾個建議,給跟那位提問者有相同困擾的人參考:
①回歸初心
不要糾結是否該換工作,而是回歸初心,問自己:「以長期來看,我到底想做什麼?」那位讀者原本的夢想其實是想要當警察。如果回歸初心後,發現自己目標並沒變,那就應該去重考,哪怕是再考個一年或是兩年,也要試著朝目標前進。
如果確定要重考,工作的目的就只是要在過渡期中獲得經濟支持。我若是他,我可能會選擇已經熟悉的餐廳工作。做這份工作不是為體驗人生,也不是要學新技能,只是想要得到穩定收入,負擔備考期間所需的生活費用而已。也因為是暫時性的工作,就以能在短期間獲得最多報酬的工作為主。那為何選餐廳?因為他有經驗,理論上能拿到的報酬應該最高,這也是他手裡維持考試階段生計最好的一張牌。除非他思考後發現自己對警察工作已經失去興趣,那就應該先去釐清新
的人生目標,再來選能符合該領域的工作內容。就像旅行也要有個目的地,不管想去哪裡,都得先了解自己的內心想望。絕對不要想說,反正這工作我也沒做過,好像能學點什麼新東西?我願意嘗試就是給自己挑戰,這樣也算跨出舒適圈吧?這種思考法很容易讓你變成在毫無連結的工作上亂跳,而最終變成職涯流浪!
②累積能擴大夢想的職能
假設那位讀者覺得警察不再是夢想,卻又不知道未來想做什麼,或許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想想原本的工作是否具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性,或自己能否樂在其中。若覺得餐飲業是個可以發展的選項,或許能進一步去累積餐廳相關的延伸職能,好比本來是做外場的工作,現在可以轉去廚房內場學習、去製作飲料,或者轉作行銷、學習經營管理等等,總之,同一個領域必然還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不可能「學不到東西」了。只要有計畫地延伸學習,總是能找到新的技能點。
當然也有可能發現自己真的不喜歡餐飲,想要再跨行去其他領域試試看。這時我也建議不要只是隨波逐流,了解自己後再來嘗試會更好。假設他雖然不喜歡餐飲,但支援吧檯煮咖啡時很開心,或許就可以軸轉去咖啡有關的工作。一開始可能只是店員,但後續就應該好好投入研究,除了學習基本的沖煮咖啡技巧外,還要懂得辨別各種咖啡豆的差異與好壞,甚至學會烘豆,這才是在咖啡業界持續發展「擴大舒適圈」的關鍵。
總之,絕對不要只是在不同產業底層不斷轉換工作,然後自我安慰這叫跨出舒適圈。不是的,這只是一直在底層流浪而已。
人生不是碰過就叫學到,學習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打磨與深化的過程。我們雖然有時間摸索、嘗試各種職涯可能性,但遲早都要選擇在一個地方深耕,從基礎開始逐漸把自己練到最強,才是職涯發展的正確途徑。所以何不盡早開始,回歸初心,想想自己要的是什麼?需要什麼技能?然後持續累積、深化,努力擴大舒適圈,人生就能走得自信又穩健。
試閱二
不想當NPC,就要當主動升級的贏家
/人生這遊戲,我是哪一種玩家?
先來想像一個情境:如果有一天你迷迷糊糊醒來,發現自己置身荒山野嶺裡,周圍沒有任何人,這時你會做什麼?
我想大多數人會先檢查身上有沒有手機、皮夾。於是,你摸摸口袋發現東西都在,證明自己不是被搶。然後你大概會回想:「究竟是發生了什麼事?」、「是自己爬山暈倒?還是被人丟包?」接下來最重要的,當然就是找到人來幫忙。只是手機沒有訊號,無法打電話求援,所以你嘗試徒步下山,但路上不見任何指標,也沒有登山客。
走了半天,終於看到遠方有個村子,你開心地跑過去,卻發現都是一些簡陋的木屋,而且住的盡是外國人。你驚訝自己竟然不在台灣,但還是鼓起勇氣試著溝通,只是對方聽不懂,你也不知道他們在講什麼,比手畫腳半天都在雞同鴨講,最後你想:「算了,跟他們借輛摩托車離開好了。」
你擺出跨坐騎摩托車的姿勢,轉動手示意催油門。動作一出,對方一臉恍然大悟,領著你往屋後走去,你的內心激動地想:「太好了,可以離開了!」只見屋後是一處馬廄,裡頭養了好幾匹馬,還有人拿了一支掃把過來,作勢要你騎上去,因為他不確定你是要騎馬還是掃把?
你這時才意識到,在場的每個人都是中世紀的農民打扮,越來越疑惑「這裡究竟是什麼地方?」、「莫非來到了《哈利波特》的世界?」如果眼前所發生的這一切都是真的,那接下來你會怎麼做?
看到這裡,我想你一定一頭霧水,心想誰會沒事跑去哈利波特的世界?但這篇我想聊聊人的「適應性」,也是我會用這樣一個聽來很不可思議的故事,做為文章開頭的原因。
所謂的「適應性」,指的是一個人能快速融入新環境的能力。
或許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會真的突然進入魔法世界,可是無論去到一家新公司,或是加入新社團,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進入到一個全然陌生的新環境。只是有些人適應性高,可以很快搞懂新環境的明規則跟潛規則,快速理解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而這樣的人也很容易獲得大家的肯定與老闆的青睞。
但有些人卻是懵懵懂懂,或許稱不上白目,可就是搞不清楚狀況,不懂環境規則與運作方式、適應性極低,也因此一直在用錯誤的方式處理事情,導致常常「事倍功半」。
像有些人可能比較死腦筋,腦海裡總有個他們認為「世界應該要有的樣子」,每每發生不如己意的事情,只會死命用既有的認知與外在環境對抗。比方說,有人相信「勤能補拙」,每次卡關就只會用「更努力」來回應。所以工作不順利,就死命加班;追女生不成功,就送更昂貴的禮物或是去做些犧牲奉獻的事。這種人就像人家說的:「手上只有榔頭,看什麼都像是釘子。」這種只有一招的人往往下場最慘,老是覺得自己被辜負、心有不甘,也是生活中最容易「大輸」的角色。
但為什麼有些人適應性高,有些人卻適應性低?要怎麼做才能提高一個人的適應性?
我認為適應性的高低,或許與遊戲玩得多寡有直接關係。前面提到下棋可以增加對於他人行為背後意圖的猜測力;玩遊戲則會增加你將來融入不同環境的適應力。
舉例來說,我學生時代很喜歡打電玩,無論RPG、策略遊戲都有涉獵,尤其愛玩回合制的經營策略遊戲,像是《三國志》、《文明帝國》、《鐵路大亨》等等。這些經驗對我「校準世界觀」與事業經營,非常有幫助。
為什麼呢?
因為再怎麼擬真的遊戲,跟現實世界還是不同,每一款遊戲也會有設計者想要玩家遵循的規則。因此常玩遊戲的人,例如我自己,就會養成要先搞懂規則的習慣:像是看說明書或通過新手教學,以求先掌握最關鍵的核心參數,以及各種決策交互影響的結果。若是遇到沒有說明書的遊戲,就會做些小規模的嘗試,好比做了A決策之後會得到什麼反應,選一下B功能看會有什麼結果。小型的實驗,讓我可以快速了解整個遊戲世界的運作邏輯。
當你遊戲玩多了,你就不會太先入為主地過度預設。對我來說,遊戲的世界觀並沒有對錯,我會根據回饋來調整原本的認知與後續的策略。換言之,我對遊戲世界的規則與想法,是可以依不同現狀持續改變的。
好比日本光榮早期的《三國志》遊戲強調屯兵的重要,只要兵源充足,就能決定戰事的勝負,面對這樣的遊戲,策略就是努力增加人口盡量募兵;可是有可能玩另一個版本時,兵力變得不太重要,反而是使用策略以及夾擊戰術變得非常關鍵,於是我也跟著改變作法,去多招募武將、找到屬性相同的武將一起出戰,而不再只著重人口增長。
所以電玩遊戲給我的訓練是,個人的世界觀與認知不重要,進入了某個遊戲世界後「如何做對的行為來得到好的回饋」才是重點。只要能理解與配合規則,就能得到好成果,反之若硬要與世界對抗,就只能事倍功半。這種適時的配合與調整就是「適應性」,這也讓我進入社會後,並不會固守自己的世界觀,也願意根據嘗試隨時做出改變。
順便一提,我的觀察是,根據適應力的差異,這世界上其實有四種不同類型的人:
第一種:高度適應者
能快速掌握遊戲原則,做出贏面大的選擇。在真實人生中,這樣的人往往混得最好,在職場上也最為成功,因為他們總是能快速抓住重點,並且選擇最輕鬆的人生策略。
第二種:僵化套用者
具備一定的人生歷練,卻死守著過去的成功經驗,不斷想套用在之後遇到的問題上,但效果卻不如預期,自己也總是很生氣。這樣的人無法轉換思維,也難以適應新環境,不能理解為何得到的結果與過去不同。簡單來說,就是老狗變不出新把戲。比方有的人在前公司混得不錯,到了新公司上班就很痛苦,因為他過去的方法現在已不適用,又不能理解新環境的新規則,最後只能老談當年勇。
第三種:自我想像者
這種人人生體驗少,對於世界的認知多半來自想像︵或某個特定理論︶,凡事希望外在環境配合自己,稍有不如意就會陷入痛苦。遇到挫敗不會調整自己,只會質疑為何世界不符合期待,也特別容易感到憤怒、失望。你身邊那些老是在抱怨的人,通常就是這種類型。
他們若想要快樂,只能換個遊戲、去另一個符合他世界觀的地方,或是拋棄原有的世界觀,適應現有的遊戲環境,要是無法換地方或放棄,就會活得很痛苦。
第四種:隨波逐流者
隨波逐流的人什麼都不想,運氣好就混得好、運氣差就混得差,面對新環境,他們說不出個所以然,就看運氣會把他的人生推到哪裡。這樣的人如果認命,確實也是一種人生態度,但如果他又希望自己的人生有目標,就很難甘於命運的安排。
真實世界中這四類人都普遍存在,然而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的思維模式,會決定他人生最後的樣貌。能順應環境的人,可以快速掌握遊戲規則,但如果永遠守著無謂的堅持,就很容易遇到困難與挫折。
回到文章一開始提到的故事:如果你發現自己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猶如哈利波特世界的中古世紀,你會抱持何種處事態度?
是會趕快去理解這個陌生世界的法則,找到最有利的人生策略,做個適應性高的第一種人;還是只會套用過去經驗,抱怨這裡手機不通,有奇怪的龍跟會飛的掃把完全不合常理,成為思維僵化的第二種人;或是覺得世界不公不義,為何只有巫師才是上等人?並且堅信這是個需要被改造的不平等世界,大聲疾呼麻瓜也是有價值,會花更多力氣在抱怨環境不如意的第三種人;還是做個什麼都不想,把人生交給命運的第四種人?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去思考,找到自己的處事態度,甚至也可以去想想,自己的伴侶與周圍朋友又是哪一種人,如此就能在遇到困境時,對彼此有更深一層的諒解與體會。
然而在探索的過程中,如果你發現自己並非適應性高的第一種人,那該怎麼辦?有沒有什麼方式能提升適應力?對此有兩個建議:
①多玩「有系統設計」的複雜遊戲
多去玩設計複雜的遊戲,可以訓練自己快速進入陌生的世界,提升對遊戲規則的掌握能力,只要掌握得快,就容易取得勝利。這樣的遊戲玩多了,就能讓自己不要有死板的既定思維模式,可以隨時根據回饋來調整。無論是在真實世界中的轉職換工作、談戀愛、建立新人際,都能協助你快速找到環境背後的邏輯與原則,往後的人生自然就不會太差。
②主動問清規則
其實大部分的組織或公司老闆,都會希望員工能搞懂他的遊戲規則,如果你能遵循對方的想法去做,彼此互動便能更輕鬆。只要你主動去問清楚,相信老闆也會樂意告知,可惜很多人既不想也不敢去問,只會照著自己的認知埋首苦幹,最後又因為到處碰壁而感到挫折。
當然如果問了之後,不能認同對方,你也可以選擇換環境;總之早點搞懂,好過永遠懵懵懂懂。
適應性對於人生至關重要,一個人的適應性越高,選擇權與自由度也越高。希望大家去到任何一個新環境,都能習慣地自問:「我弄懂這個地方的遊戲規則了嗎?」如果還沒有,就想辦法問人或者花錢去學習,儘速讓自己搞懂、找出有利的人生策略。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想像思維看世界,避免陷入自怨自艾的窘境,只要懂得適時調整,人生成功率也會跟著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