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世界」不過是幻覺
我們的文化否認現實的本質,承諾你能夠活在理想的世界,在那個理想世界裡,一切都來得容易,可以避開不愉快的經驗,也總能隨時獲得滿足。更糟的是,文化還暗示我們,如果你沒能活在理想的世界,就是你自己的問題。其實,所謂的理想世界不過是幻覺,不管它讓你感覺多有希望,它其實並不存在。
老實說,你的人生經驗一點都不理想,你真正體驗過的才是真實,你所渴望但並未體驗過的不是真實。簡單來說,現實的本質如下:
• 人生包含了痛苦與逆境。
• 將來充滿不確定性。
• 無論要達到哪種成就,都必須做到遵守紀律。
• 你並不特別。不管你怎麼做,都無法避開上述的人生面。
• 以上的情況永遠不會改變。
另外還有愛、喜悅、驚喜、超越、創造力等,但這些永遠不會單獨發生,而是與上述五點息息相關。
在日常生活中,好像總是有些人生活一帆風順,不會遭逢逆境,媒體把這些人推到我們眼前—他們擁有完美的身材,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對自己該走的人生道路也很有把握,從不缺少愛或情感呵護,生活充滿著安全感。這些人好像有能力把人生的負面要素都消滅殆盡,而這種力量讓他們顯得很特別。廠商在行銷產品時,承諾會讓我們加入這群人的行列。我們都感受到同樣的壓力,以為得讓別人相信我們是當中的一分子。無論是不曉得下一餐在哪裡的可憐孩子,還是坐擁六間豪宅的超級富豪,都承受著同樣的壓力。當每個人都把幻想當成真實時,幻想就宛若真實。
然而,唯有別人才能讓幻想成真。在你的人生中,你會發現自己沒辦法冒險。你不知道該怎麼做決定、將來的財務狀況未卜、臉上又添了一條皺紋,也沒時間好好教養孩子,人生無法事事都掌握在手中。這樣沒什麼不對,這些都是活著會有的感受。問題在於我們的文化把上述那類人定為標準,使我們以為要活得有尊嚴,就必須成為那種人。一旦發生了負面事件,就覺得是發生了不應該發生的事,明明是再尋常不過的人生經歷,卻覺得自己失敗透頂。
有其他路可走嗎?即使人生充滿衝突、不確定性、失望,你仍有辦法培養自信,覺得自己很不錯嗎?你做得到的,但你必須換個角度思考。第一步是,要體悟到人生是個過程。我們的文化讓我們忘了這個事實,還給了有害的暗示,使我們誤以為自己能活出完美的人生,並就此停留在完美的一刻。由優越人士組成的理想世界,有如一張快照或明信片。但將完美的一刻凍結在時間中不過是天方夜譚。真實的人生是個富於變化與深度的過程。完美的幻境是一張圖像,膚淺又死氣沉沉,只是這類的圖像很吸引人,因為當中毫無一絲混亂。
真實地活著往往十分痛苦,即使如此,我們也寧願選擇真實地活著,你該如何重新訓練自己做到這點?關鍵就在於這個我們抗拒的事實:人生是由事件構成。
要接受人生,唯一的實際做法就是接受每個構成人生的事件。事件之流從未停歇。宇宙的驅動力正是透過人生事件而揭露在我們眼前。為什麼我們會抗拒這個事實?因為接受這個事實,會令我們置身於一個無法盡善盡美又無從預測的世界,沒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這個既神祕又令人害怕的事實,也讓我們感受到自身渺小,無法掌控世事。
完美的幻境暗示著我們可以超越事件之流,但那是靈性上的死亡,因為唯有發生事件,我們才能接觸到活躍又有意義的宇宙。假如命運是由一連串的事件編織而成,要達到心理上的健康,就要擁有能懷抱熱忱接受自身命運的能力。
處理人生事件就像當個好家長,光是現身、出席還不夠,更要具有觀點,並且備好一套工具。沒做好準備,就無法有建設性地處理事件。為什麼做好準備的人少之又少呢?因為人們往往希望事件,尤其是壞事件,永遠不會到來,他們以為理想世界真實存在,以為可以活在輕鬆的世界裡,每天玩樂透。在我們的文化中,很少人會為人生事件做好充分的準備。
在觀念上做好準備,你就能扭轉負面事件的意義。有了具體的觀念,你對事件的感知也會有積極的改變。這套世界觀如下。
• 負面事件本來就會發生。
• 負面事件存在,不表示你有問題。
• 在負面事件中,總是有改變的機會。
• 比起取得理想的結果,培養靈性技能其實更加重要。
沒人知道自己將來會面對什麼逆境,但不管哪種逆境(比如誤解、遺棄、風險、衝突、失去等),上述觀念都能協助你處之泰然,允許你退開一段距離,辨認事件的屬性,讓事件的價值高過於其直接細節,變得可以歸類。舉例來說,遭到遺棄能教你學會培養一套技能,讓你在情感上更獨立。不過,如果你無法為事件歸類,就看不出其價值了。你只希望事情趕快過去,急著把它完全拋在腦後,於是到頭來,你什麼也沒學到。辨認事件的類別,就算只是簡單地稱為負面事件,也能讓自己成為充分利用、而非被事件利用的人。
我們最好把事件給你的教誨看成靈性技能,而非心理技能,這樣一來,就會覺得那是有意義的宇宙透過人生事件(尤其是負面事件)來觸動你。你可以藉由這些靈性技能的協助,從日常事件中找到意義,跟宇宙產生連結。
實驗看看吧,下次當你面對負面事件時,請運用這套觀念,觀察自己的感受。只要保持開放的胸襟並且定期這樣做,就會開始體會到事件具有的重大意義。你的所有體驗將有所改變。訓練自己把事件當成導師,就能把真實的體驗化為觀念的根基。
這就是人類生命的目標。
▇ 「快樂」無法從外在世界而來
有些時候,身為醫生,不開藥並不容易。偶爾患者會堅持要我開藥,但為了對方好,我必須回絕。如百憂解(Prozac)等抗憂鬱劑使用得當的話,會是天賜之物,但在某些情況下,抗憂鬱劑可能比憂鬱症本身更糟糕。
喬的情況就是這樣,三十歲的他是位英語教授,在菁英學院教書。充滿魅力,在階梯大講堂和社交活動中都是光芒四射。除此之外,他還是個才華洋溢的小說家,出版過一本暢銷書。問題是只要他一閒下來,就會化成一灘爛泥,等到要講課或參加簽書會的時候,才會有生氣。週末的狀況不好,學期中假日或暑假時的狀況就更差了。最常看到他的樣子是無精打采地坐在電視前,整間屋子亂七八糟,他根本不曉得該拿其餘的時間怎麼辦。他一半是迷途的孩子,一半是幻滅的老人,他的文學事業即將早早走下坡。
對於自己的狀況,他抱著近乎古怪扭曲的看法。每當陰鬱的心情襲來,他會問我:「為什麼是現在?」彷彿陰鬱情緒是突如其來地出現。隨後,他會哀怨地問:「喜悅什麼時候才會來?」彷彿喜悅是耶誕老人或救世主。在伍迪‧艾倫的電影裡,這種情況會很搞笑;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個正在成形的災難。
儘管他的狀況如此,我還是不願意開抗憂鬱劑給他。他先是發牢騷,而後開始懇求。但我不為所動,原因就在於他對藥物抱持的態度,和一開始引發憂鬱的心態如出一轍。雖說如此,如果精神科醫師建議你服藥,你就應該認真考慮,有時候實際狀況會比看起來還要更糟糕。然而,喬的狀況不是這樣,他在為自己的人生編織幻境,只要他肯坦誠面對幻境,從那一刻起,他就會好轉。
簡單來說,他認為自己可以透過外在活動來調節情緒和動力,他希望藉由外在事物(例如酒精、學生的稱讚、名聲等)讓自己處於正面的狀態。他會回想大學時期交往的女友,當時兩人的關係充滿激情又極度不穩定,他很想知道自己什麼時候可以再像當初那樣「墜入愛河」。愛是另一件可以讓他快樂的事物,他顯然也是以同樣的眼光看待百憂解。
以為身外之物會讓人快樂是一種不實的盼望。希臘人認為,身外之物是「神祇送來的可疑贈禮」。實際上,只會有兩種結果:要麼期盼的事物不會成真,要麼期盼的事物成真了,效果卻轉瞬即逝。不管是哪種結果,你的狀況都會變得比之前更糟,因為你把自己訓練得執著於外在的結果。
奧斯威辛集中營倖存者、精神科醫師維克多‧ 弗蘭克(Viktor Frankl)在其著作《向生命說 Yes》(…Trotzdem Ja Zum Leben Sagen)提到一個極端的例子,一九四四年,據傳同盟國最晚會在耶誕節解放集中營,但等了幾個月,耶誕節都過去了,軍隊還是沒有抵達。當時是集中營醫師的弗蘭克回憶,耶誕節到過年期間,集中營的死亡人數高於其他任何時候。他認為原因是囚犯們的希望破滅。當時的情況十分極端,弗蘭克堅決認為,自己得以倖存,是靠著培養內在工具來撐住情緒。
說明白一點:人類永遠無法藉由物質世界獲得快樂。人類是靈性的存在,唯有接觸到高階世界,情緒才能健全。人類需要高階原力,正如人類需要空氣一般。這不是抽象的觀念,而是人類的天性。然而,人類必須不斷努力,才能保持與高階原力的接觸。只不過,懶得努力也是人性。因此,我們容易淪為幻覺的玩物,以為外在的某件事物可以修復我們的情緒,靈性上我們就可以一直消極下去。在這個不實的盼望下,大家以為憂鬱症是外在世界無法照顧你而造成的。從這個角度看來,憂鬱症可以成為一位優秀的導師。
每當憂鬱症復發,就是在提醒你不能仰賴外在世界。有了這層認知,你在克服憂鬱症的路上,就跨出了第一步。
一旦放棄外在世界能調節心情的奢望,那就只剩下一個選擇:不管外在情況如何,你都要自行撐住情緒。擔起這個責任,正是對抗憂鬱症的第二步。喬對於自己所處的狀態完全不想負責任,他想靠服用百憂解,繼續不負責任下去。我第一次建議他用內在方式控管感受時,他看著我的神情就好像我瘋了一樣。
說得公允一點,其實我們整個文化的基礎,就是利用外在事物來調節情緒。負責照顧自己的感受,並不是明智的決定;要負起責任,就必須時時刻刻監督自身。人生在世,最能帶來自由的事莫過於負起責任,但這也是極為沉悶的事。但你跟高階世界之間的連結,正是要靠一連串微小片刻的累積才能贏得。每當你變得低落、憂鬱或欲振乏力,當下就必須對抗那種情緒。
這些陰鬱的插曲就好比瑞士起司的坑洞,是我們人生的坑洞,切斷了我們跟高階世界的連結。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坑洞,但就算注意到這點,我們往往也不覺得有責任要做什麼來改變自己的狀態。悲哀的地方就在這裡,畢竟能量的坑洞正是良機,可以藉此改變我們生命力的本質。生命力其實就是一連串的習慣,如果你習慣從自身之外尋求刺激或認可,那麼每當無法獲得刺激或認可時,你就會陷入憂鬱。但如果你肯為自己的情緒負起內在責任,在感覺即將墜入坑洞的那一刻採取行動,把自己跟高階原力連結起來,那麼你培養出來的習慣,就能把你的能量和活力提升到新的層次。
有些人就算原則上認為自己必須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但在黑暗的時刻,卻往往沒有擔起責任。因為他們並未真正領悟到,內在工具就足以使人甩開陰鬱的心情,帶來轉變。要克服憂鬱,就必須先意識到這個可能性。而要達到這般的信心,唯一的方法就是取得工具,實際體驗其功效。唯有這樣,你才會樂意去做必要的事,也就是反覆運用工具,有時一天要運用好幾次。
有一種工具的成效很高,我稱之為「轉換型動力」。轉換型動力會幫助你把負面情緒轉換成純粹的動力,這種高階的意志力會推動你在人生路上往前邁進。只要花時間練習就會明白,全面地轉變心情,確實有可能做到。
一開始,請先感受那些在你憂鬱時會出現的沉重、低落的感覺,專注在那些感覺上,並且告訴自己,你即將把負面的感覺化為正面的感覺。想像你的頭頂上方有一股強大的高速氣流。
現在,想像自己採取某個行動,這個行動代表你人生中的前進動力,也許是風險,也許是你逃避的事,甚至是某個日常的練習,比如寫作、運動或靜觀。把這幅具體畫面放進頭頂上方的高速氣流中。接著,你要往上飛進這幅畫面,請感覺自己正在採取行動,並且想像這個感覺正牽引你往上飛升。告訴自己,什麼事情都不重要,只有採取行動才重要。
在你覺得自己往上飛的時候,會意識到周遭的世界消失不見了,什麼都不存在,只有行動本身存在。你要讓自己往上高飛,高到可以進入畫面裡。進入畫面以後,請對自己說,你有個目標,這時你會感受到強大的能量。結束練習時,請睜開雙眼,對自己說,你決心要採取畫面中的行動。
這一次,你會感受到頭頂上方的畫面毫不費力就把你往上拉入其中,你會覺得自己的氣勢變強並且充滿能量。
熟悉之後,你只要十五秒就能做完這件事。在黑暗的時刻持之以恆地練習,生命力的轉變過程就會自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