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古代 為何環地中海地區盡是大理石遺跡?
‧世界史關鍵字:帕德嫩神廟、羅馬競技場、米洛的維納斯像、大衛像、大理
‧地理關鍵字:大陸漂移學說、盤古大陸、特提斯海、喜馬拉雅山脈、紅土、塔狀喀斯特
地中海沿岸皆是大理石
帕德嫩神廟、羅馬競技場、米洛的維納斯像、大衛像—高中世界史中登場的古希臘、羅馬和文藝復興文化,都會介紹到許多由大理石打造而成的歷史遺跡。
大理石別稱「結晶石灰岩」,是石灰岩的一種。遠古時代的珊瑚、貝殼沉積成岩石,在承受岩漿等熱源和壓力後重新結晶,就會變成大理石。
有大量珊瑚和貝殼的地點,自然就是海洋了。不僅如此,還得是溫暖的海洋才行。珊瑚礁能夠生長的溫暖海洋,正是孕育大理石的搖籃。
不過,今日的地中海並不是足以形成大規模珊瑚礁的溫暖海洋,緯度甚至還跟日本的東北地區差不多高。
言下之意,難道說過去的地中海曾是一片溫暖的南方海洋嗎?
昔日的地中海名為「特提斯海」
我們在高中地理課會學到「大陸漂移學說」,這個學說指出「大陸板塊會花漫長的時間在地表上移動」。
在距今約兩億五千萬年前的遙遠過去,大陸板塊在移動過程中形成了盤古大陸。並在約一億八千萬年前,分裂成了勞亞大陸和岡瓦那大陸,兩塊大陸之間所形成的海洋,就是人稱古地中海的特提斯海。
特提斯海極其遼闊,從現今的環地中海一帶延伸至中亞、喜馬拉雅至中國南部,以至於東南亞。
在這裡需要畫個重點:當時的特提斯海是綿延於赤道之上。在特提斯海沿岸的淺海中,想必有利於珊瑚礁生長。
根據大陸漂移學說,非洲大陸和歐亞大陸經過移動後,就像阻斷特提斯海那般彼此相連。
接著,印度從岡瓦那大陸分裂出來,橫切過特提斯海,撞上了歐亞大陸。這一次碰撞所產生的大褶皺,就是喜馬拉雅山脈。
中東產石油也是因為特提斯海
接著,我們由西向東追尋特提斯海所留下的蛛絲馬跡。
過去曾是溫暖海洋的古地中海,塑造出歐洲的地中海沿岸,在那裡產生了為數眾多的大理石。環地中海地區之所以會出現大量的大理石歷史遺跡,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此外,在義大利和西班牙都分布著名為「紅土」(Terra Rossa)的紅色土壤。紅土是石灰岩風化後所形成的土壤,由紅土與大理石建築物所建構出的地中海沿岸風光,正是遠古特提斯海的遺緒。
讓我們再將目光向東移,來到現今的中東、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與伊朗等處,也就是人稱的中東地區。
在中東地區,尤其是波斯灣沿岸可以開採豐富的石油。石油是由遠古海底的浮游生物等生物死屍經年累月所累積形成,這裡所說的「遠古海底」,其實就是特提斯海的海底。
在營養豐富的溫暖海洋裡頭,想必曾有大量的浮游生物等海洋生物生長其中。
大理石一詞,來自中國南部
讓我們將目光移往印度,那裡有人稱「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是印度碰撞歐亞大陸後產生的山脈,當時的特提斯海海底因而大幅隆起。
證據就是:喜馬拉雅山脈最頂部是由石灰岩所構成,在聖母峰山頂附近也有發現海洋生物的化石。
過往特提斯海曾經延伸到中國南部和東南亞,這些地區也都找得到特提斯海的痕跡。
中國雲南省有個叫「大理」的城市。大理從前是個名為大理國的國家,跟中國的宋朝也有往來。在大理產出的石材,即是大理石。
在更東側,則有名列世界遺產的桂林地貌。該處的石灰岩地層受到雨水侵蝕,溶解所剩的部分如高塔般聳立,稱為塔狀喀斯特地形。
越南北部的下龍灣亦屬於塔狀喀斯特沉入海洋的地形,不計其數的石灰岩島嶼形塑出鬼斧神工的美景,同樣名列世界遺產。
石灰岩帶連結歐亞大陸的東西方
綜上所述,地表上有著由昔日特提斯海所形成,可稱為石灰岩帶的地區。
希臘和羅馬的美麗雕像和建築都冠上了中國南部國家之名,稱為大理石。正是因為石灰岩帶連接起了東西方所產生的命名,相當耐人尋味。
02 古代 為何法國和義大利有許多希臘人建立的城市?
‧世界史關鍵字:殖民城市、城邦
‧地理關鍵字:地中海型氣候、副熱帶高壓帶、蔚藍海岸
地中海沿岸遍布觀光勝地
前往地中海沿岸國家旅行時,最棒的醍醐味就是欣賞各種大理石神殿、遺跡和美麗雕像。
為什麼人們喜歡到地中海沿岸度假呢?前面提過的帕德嫩神廟、羅馬競技場等絕美大理石歷史遺跡自然也是一因,不過我們也能從氣候角度窺知個中緣由。
答案是—地中海型氣候其實相當罕見,而且是唯一以夏季少雨為特徵的氣候類型。其他氣候類型不論位於哪個氣候帶,大致上都是夏季多雨(氣溫高容易產生上升氣流,且地表水分容易蒸發,因此空氣中飽含水蒸氣),地中海型氣候在夏季則因副熱帶高壓帶接近而容易乾燥。
難得的夏季假期,當然希望能在好天氣中享受,因此人們才會選擇前往地中海沿岸。
我們在高中地理課會學到跟觀光有關的主題。只要觀察歐洲各國的觀光收支,就會發現德英等位於歐洲偏北位置的國家,觀光收支呈負數;地中海沿岸國家則呈正數。
歐洲各國在夏季常有長假,因連假而日進斗金的地區,正是地中海沿岸國家。在地中海沿岸的觀光勝地當中,又以拿坡里等南義地帶、法義邊界附近的小國摩納哥、法國南部尼斯等所謂的「蔚藍海岸」、馬賽等處尤其受到歡迎。
另外,因西西里檸檬等產物名聞遐邇的西西里島等地,也都是風光明媚的觀光勝地。其實,上面列舉的這些城市,全都源自希臘人所建造的殖民城市。
不僅如此,希臘人建立的城市廣泛分布於從西班牙至俄羅斯黑海沿岸的遼闊地域之上,大多數都成為了觀光勝地。
希臘人建造殖民城市的原因
希臘人之所以會在地中海沿岸建立大量的殖民城市,可從希臘的地形和氣候一窺堂奧。
現今希臘共和國所在地區是一片多山的石灰岩土地,夏季少雨,且不利於務農生產穀物。
因此,希臘的人口便集中於狹窄的土地之上,形成城邦。當城邦人口增加,養不了那麼多人,就必須向外尋求土地,建造可供移居的殖民城市。隨著希臘繁榮發展,人口越見增長,殖民城市也就逐步增加。
這些殖民城市至今都還保留著源自希臘語的稱呼。尼斯(勝利女神尼姬)、塔蘭托(泰利斯)等稱號來自希臘,而那不勒斯(拿坡里,意為新都市)、摩納哥(意為絕無僅有的)、敘拉古(意為濕地)等,也都是來自希臘語的代表性地名。
這些殖民城市串連成貿易網路,使地中海的產物得以匯聚至希臘,帶來了進一步的繁榮昌盛。
有著大批觀光客的港都共通點
這些出於希臘人之手的城市,都有一個特色—它們都被小山丘包圍,將城市建造於較狹小的範圍之內。
我們都會覺得既然要住人,自然是遼闊的土地會比較好,但在山巒幾乎就要入海的窄地,卻往往有人口密集居住的城市。
這項特色跟希臘重視海上貿易有關,山巒逼近海洋,具高低差的土地方便停靠船隻,便成了天然的港口。另一方面,若選擇將港口建造在平原上,必須深挖淺水海岸才能停靠船隻。
日本的神戶、長崎這些被視為「良港」的城市,背倚山地丘陵,乍看之下因多坡道而相當不便,但在山海間的狹窄平原或坡地部分,卻居住著密集的人口。就觀光角度而言,從山上可以俯瞰壯麗的景色(在現代還能欣賞漂亮的夜景),其實更能捉住觀光客的心。